在旧约里面,从未有过“瞎子看见”的神迹,但曾藉先知以赛亚豫言,当弥赛亚来时,祂必能叫瞎子的眼睁开(赛卅五5)。“你们去把所看见、所听见的事告诉约翰,”主耶稣受到施洗约翰的质疑、顶撞,却丝毫不以为忤,反而在此将祂自己更多向他启示。‘所听见的事’指主的教训(言语);‘所看见的事’指主所行的神迹(行为)。 “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痲疯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主耶稣是要藉祂所行的这些事作为证据,让施洗约翰明白祂就是弥赛亚。
2、耶稣论约翰(24~29)
施洗约翰开始出来传道时,是在犹太的“旷野”(参三2);那时,许多人都“出”去到约翰那里(参三7)。 “约翰所差来的人既走了,耶稣就对众人讲论约翰说,”主耶稣是在约翰的门徒面前说鼓励他的话(参22~23节),而在其背后说称赞他的话(参24~28节)。“你们从前出去到旷野,是要看什么呢,要看风吹动的芦苇么?”意即人们不会特意去观看平凡的事物。“细软衣服,”指宫廷华服。主的意思是说,你们不要以为约翰是一个贪图安逸舒适的人。一般人常喜欢按外貌认人──看人的口才、学问、穿着、打扮等,而不会看人的内心(参撒上十六7)。“先知,”是为神说话的人。施洗约翰不只是为主说话,且是当面推荐基督的人,所以他比先知大。并且约翰乃是时代转移的界标──是从先知(律法)时代转为恩典时代的人物──故“他比(众)先知大多了”。
一个人的大小,不是根据人的评断,乃是根据主的评断。亲身经历基督(施洗约翰),比讲说一位看不见、摸不着的基督(先知)更有用。“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大过约翰的,”这里所谓的大小,并不是指地位或职事的大小、高低,而是以人和基督的关系远近为根据。凡妇人所生的圣经人物,如亚伯拉罕、摩西、以利亚等伟人,他们不过是‘从远处望见’基督(来十一13),而施洗约翰则是亲眼看见基督,故他比他们都大。“然而神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神国里最小的’指一般信徒,他们有基督住在他们里面(西一27),而施洗约翰只在身外认识基督,故不如信徒大。再者,新约里面最小的信徒,乃是教会的一份子,也就是基督新妇的一部分(参弗五25~27,32),而施洗约翰不过是新郎的朋友而已(约三29),故由这个角度来看,也是比施洗约翰大。一个人的大小,乃在于他和基督的关系如何;人越与基督亲近,他就越大。耶稣称赞约翰为弥赛亚的开路先锋,他放弃安逸,过着旷野艰苦的生活。他将生命奉献给神,为天国而努力,因此赢得主的称赞。就以神为义,”意即自认有罪,并承认神要求人悔改与受浸乃是合理的事。竟为自己废弃了神的旨意,”意即拒绝了神为人所豫备的救赎方法;他们拒绝接受约翰的洗礼,即表示他们拒绝神对施洗约翰的托付(参三2~6),所以是弃绝了神的旨意。
3、荒谬的世代(30~35)
耶稣指摘这世代的荒谬:对福音的反应迟钝;将约翰为主传道而受苦反说成被鬼附的人;对主耶稣平易近人,作罪人的朋友也有批评。主明白告知世人,这正是神的智慧。
现今的世代邪恶,容易使人糊涂(弗五16~17),“好像孩童”般无知,对于主和属主的事,感觉麻木且迟钝。我们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总要作大人(林前十四20)。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要彼此同心(罗十二15~16)。吹笛不跳舞,举哀不啼哭,说出以色列人缺乏属灵的感受和反应。今天在神儿女中,这种现象何等普遍!信徒应当有柔软的心灵,一面以神和属神的一切为喜乐(路一47),一面又因神之外的一切而哀恸(太五4)。
基督教不是‘不吃不喝’,基督教也不是‘也吃也喝’;基督教不是注重人外面的作法,乃是注重人里面的存心。神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罗十四17)。
四、对有罪的女人──爱大赦免也大(36-50节)
“那城里有一个女人,是个罪人,”她用香膏抹主耶稣的故事,与马利亚膏主并不是同一件事,其理由如下:1.地点不同:这里的‘那城’是在加利利;马利亚膏主是在耶路撒冷近郊伯大尼(参太廿六6)。2.时间不同:这次是发生在主出来传道的中期;马利亚膏主则发生在主传道的末期(参约十二1~8)。3.人物不同:这个女人‘是个罪人’,可能指她是个妓女;而马利亚是个爱主(参十38~42)、且受人尊敬的女人(参约十一31,45)。4.摆设筵席的主人不同:虽然两个人的名字都是‘西门’(参40节),但这一个主人是个傲慢的‘法利赛人’(参39,44~46节),而那一个是‘长大痲疯的西门’(参可十四3)。
膏抹主的女人 “挨着祂的脚哭,”。古时犹太人坐席的姿势,乃是侧身斜卧在榻上,头部靠近餐桌,把双脚伸向背后,因此别人挨着脚,并不会搅扰到正常的用餐和对话。 她被城里的人公认是犯罪的女人,她伏在耶稣的脚上哭,并用自己的头发擦干脚上的眼泪,又用嘴亲,以及用香膏抹主的脚。这一切的行动是由于她的罪已被赦免,因着得救的喜乐和感恩,而发自内心对主敬爱的表现。这种对恩典的回应,也是每一个信徒当学效的,特别是信主的时间越久,便越会容易冲淡我们对恩典的敏感度,因而也只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已,这正是我们当醒悟的时刻,努力成为一个知恩感恩的人。在耶稣的比方中,他问道:这两个人那一个更爱他呢?”主的问话,并不是说爱是得恩免的原因,乃是说爱是得恩免的结果。当时犹太人设筵招待客人,最起码的礼仪乃是:(1)在客人进门时,主人命仆人备水给客人洗脚;(2)与他亲嘴(参45节);(3)用油给他抹头(参46节)。 ‘用水洗脚后擦干’,与‘用眼泪洗脚后以头发擦干’是一个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