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位者:亚比米勒(士八33至九57)
内容概述:
亚比米勒的故事始于八33-35节,圣经记载到,在基甸死后,以色列民再度离弃神,接着受压制,然后他们又开始呼求神的帮助,并藉着一位新的士师得蒙拯救。不过,这次不同的是,压制并非来自外敌,而是出自他们当中。呼求的人是来自耶路巴力的小儿子约坦,他要求亚比米勒和示剑的居民受到应得的报应。结果,示剑居民被亚比米勒所杀,而亚比米勒死于羞辱之中。
内容分析:
1、“基甸死后·····厚待他的家“(士八33-35)”
基甸死后,以色列民又去随从巴力,延续他们过往的倾向。他们不记念耶和华神,也忘了基甸。他们对基甸家人的做法,也是他们对耶和华神的做法。
“记念”:希伯来文的“记念”并非只是回想往昔的信息,通常也蕴含着铭记于心的意思。例如,神吩咐以色列民要守安息日(出二十8),这不是要他们操练记性,而是要他们记住每周都要守安息日。因此,“记念”也就意味着,将某人或某事时时放在心上。
2、“耶路巴力的儿子······立亚比米勒为王”(士九1-6)
亚比米勒为了实现政治上的野心,试图以示剑为根据地,为了得到示剑居民的支持,他诉诸于血缘,对示剑的居民说,“我是你们的骨肉”。士八31提到,亚比米勒的母亲是住在示剑,可以说,示剑的居民的确和亚比米勒有着血缘上的关系。示剑的居民被亚比米勒的话所吸引,决定帮助亚比米勒夺得统治之权。为此,他们从巴力比利土庙中的收入中拿出七十客勒银子作为对亚比米勒的支援,这些钱足够亚比米勒雇佣一帮暴徒。结果,亚比米勒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丝毫不顾念手足之情,除了约坦逃过一劫之后,他的其余兄弟,也就是基甸的七十个儿子,全都被亚比米勒杀死。
“巴力比利土”指“立约的巴力”,这说明,在示剑人的心里,他们再一次失去对神的敬畏和崇拜,而是去敬拜巴力。示剑人废弃与神所立的约,而与巴力立约,使他们深深陷入偶像崇拜当中。
“七十客勒银子”:亚比米勒就是靠着这笔cong偶像那里所得的钱财为自己谋不法的事情,虽然,从身份上讲,他们都是神的子民,但他们所作的一切事,都透露着撒旦的影子。
3、“有人将······住在那里”(士九7-21)
面对亚比米勒的罪行,没有多少人站出来予以谴责,而是表现出袖手旁观的消极态度。惟有约坦,基甸的众子中唯一幸存的人,为了斥责并警告亚比米勒和示剑的人,独自上了基利心山,他的话语宣告了严肃的预言,反映出对公义之神的强烈信仰(7节、20节)。约坦并没有暗处养兵而报复亚比米勒,乃是将审判的权力全然交给神。
在约坦的寓言故事中,前三棵树(橄榄树、无花果树、葡萄树)的回答都是指出自己有比作王更重要的事要作,就是清楚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本来的功能,包括制成油、结果子、制成酒。它们各自使用自己的才华,未曾不守本分而陷入guo du 的欲望中。惟有荆棘,它没有忠于自己应有的角色, 甚至夸口投靠它的荫下,但它根本无「荫」可遮。再者,荆棘还以威吓的手法,让自己成为王。约坦以此方式是要说,亚比米勒根本没有资格或才能作王,乃是用不法和恐吓的手段篡夺了王位,亚比米勒必然要受神的审判。
4、“亚比米勒管理······咒诅归到他们身上了”(士九22-57)
正如约坦预言,因着神的惩罚,亚比米勒和示剑居民明争暗斗而反目成仇(23节)。经文这样记载到,当示剑人对亚比米勒的反感逐渐增加,以别的儿子迦勒挺身而出,并领导驱逐亚比米勒的斗争(28节)。但因着亚比米勒的属下西布勒的诡计,迦勒和示剑居民最终一败涂地,被亚比米勒军队摧毁。那么,亚比米勒呢?当他准备攻击提备斯时,被一位妇人抛下的磨石打伤,耻辱地死去。就这样,示剑居民和亚比米勒都分别遭到了公义的报应。
“神使恶魔降在亚比米勒和示剑中间”:这不是说,神是恶的根源,而是说,在神的主权护理下,允许邪恶势力有所活动。即在恶魔的诱导下,亚比米勒和示剑人的领袖产生不和,使他们互相拆毁。
“放火烧了卫所”:亚比米勒没有强行进入那座楼或地窖的卫所,而是用火把整个场地烧毁。那些在地窖中的人,都死于浓烟、烈火或楼房的倒塌。他们的遭遇正如约坦的咒诅所言(20节)。
“神报应”:申三十二35节说,伸冤报应在于耶和华。约坦没有能力为兄报仇,但神为他们报了仇。我们是否愿意将复仇的事交在神的手中?又或者立定心意,为自己报仇雪恨呢?
信仰反省:
1、在现实生活中,当你看见“好人没好报,恶人没有恶报”的时候,你会有什么反应?我们如何帮助自己及别人面对这些事情?
2、基督徒如何避免因信主日久而容易忘恩?如何常常记念耶和华神在我们生命中的一切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