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0
欢迎光临太原市基督教会网站,桥头街基督教堂欢迎你
   
文章正文
假如教会消失了,社会将作何感想?
来源:网络摘录 | 作者:pmof8655b | 发布时间: 2017-08-21 | 15596 次浏览 | 分享到:

                        假如教会消失了,社会将作何感想?

 

                        文|张远来

 

    最近看了一个老片《末世迷踪》,影片以科幻的手法展现了末世的光景,一霎那间,基督徒全部从地球上消失了。看完这个片子让我想到一个类似的问题:假如有一天,基督徒和所有有关基督信仰的标志,比如教堂,全部从地球上消失了,这个世界将会作何感想?他们会在意吗?他们会因此感到不释然,或者某种特别的痛苦吗?抑或是无所谓?笔者就此询问过几位教会和社会朋友,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不会让社会感到有何特别痛苦,至少,不会因为消失者是基督徒的身份而让他们痛苦。因为,在平时的社会生活中,他们并没有受到多少因为是基督徒身份而带来的生活影响。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与社会如此疏离?是社会拒绝了基督信仰,还是那些见证基督信仰的教会封闭了自己?由此,让我想到几个问题:

 

一、封闭的语言让基督教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围墙里

 

    诚然任何一门行业和学科往往会产生直接独特的表述语言,但基督信仰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信仰,封闭的语言系统对自己的发展和灵性培养极为不利。因此,马丁路德的改教才让拉丁语崇拜改为本土语言的崇拜。目的就是要让基督信仰可以深入人心。

 

    但现在,基督教又逐渐建立了一套社会不太理解的语言体系,甚至是奇怪的思维模式。试看我们今天的教会宣教,如果一个从未听闻耶稣福音的人进入教会,他能否理解讲台的信息?教会的信息是否能够回应一般人切身的关切?常常一篇优秀的讲章,但很多时候,与我们的生活并无关系。教会逐渐主动或者被动地被封闭在了一个自闭的系统里,而没能影响到我们的社会。

 

二、基督徒式的自怜与自恋营造了一个虚假的属灵王国

 

    奇怪的是,往往我们会把封闭与固执视为虔诚,把软弱与妥协视为温柔体贴,把贫穷与自虐视为属灵。在过去的北方流行一句有关传道人的谑语:远看像乞丐,近看像农民,走到眼前一看才发现是我们的传道人。这不是真正的属灵,而是一种扭曲的世界观。我们把自己关进封闭的洞里、越深、越封闭就以为是越属灵。

 

三、基督徒圈子尚未建立起与社会对话的平台、机制和能力

 

    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与世界的对话机制已经越来越少,而非越来越顺畅了。我们尚未建立起与社会对话的机制,能力,和平台。作为一个人数众多的信仰团体,却常被世界视为可有可无,与他们没有关系。你不能不说是一件奇怪的事。首先,社会没有觉得与教会的对话有任何必要和必须性,当然,这里的首要责任是社会世俗化对意义和价值的忽视。另一方面,我们自身缺少能与社会对话的能力和语言体系,甚至是共同的关切。

 

四、基督信仰的先进性并没有被基督教会见证出来去光照社会

 

    基督信仰的真理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也在人类的历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正如马克思韦伯的研究:现代社会的科学启蒙,民主体制,无一不是受惠于基督教信仰,甚至直接来自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但可惜的是,这种基督信仰的先进性并未在当代社会深切地体会出来,以至于我们无法引领社会积极而正能量的潮流,而是被世俗化的潮流所左右了。当社会迷惘的时候,我们并未有效地给他们指明方向;当有人感到没有出路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给他们积极正能量的引导。

 

五、落后的观念正在阻碍教会在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发言

 

    在过去,基督教向来是引领潮流的积极力量,现代科技和教育,现代大学、医院和福利体系、民主制度和体制,无论是在西方社会,还是中国无一不是直接来自教会。但时过境迁,基督教对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小,这其中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有一点我们自己可以努力弥补的障碍,那就是我们自身观念的狭隘。我们常常分不清真理与观念的区别,不知道教会统绪与恶习的界线,我们常把习惯的观念视为真理,把持续了很久的恶习视为传统。另一方面,一个直接影响教会质量的问题迟迟在中国教会没有得到解决。那就是传道人的培育和养育机制。一方面,我们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把不一定有侍奉心志的落榜青年送入神学院,毕业就成了传道人。另一方面,我们自己看不起这些传道人,而让传道人的待遇问题始终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在大多数地区,传道人的待遇比不上当地小学教师的一半。一些地区的教会还形成了自己的教霸体系,以圣经和教会历史中从未出现过的所谓的堂务委员会辖制专门的教牧团队的牧养事工。因此,传道人成了受聘于教会而不是领导和牧养教会的牧者。外行辖制内行成为不少教会理所当然的体制。诸如此类的荒谬的行为和观念在教会十分常见。他们阻碍了教会在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发言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