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基督教历史:主要派别(一)
据民国22年(1933年)出版的李炳卫编著的地方志类读物《太原指南》记载:民国20年(1931年)前后,耶稣教(指基督教新教)派别颇多,太原计有浸礼会、友爱会、神召会、救世军、天召会、安息日会、真耶稣教会等。其后又增加了青年会、自立会(即中华基督教会)、聚会处、主恩会,还有坝陵桥教会、南海街教会、西海街教会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太原市基督教教派(会)有10多个。其中,由西方国家传入的有:浸礼会、复临安息日会、救世军、友爱会等;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有:基督徒聚会处、中华基督教会(自立会)、天召会、真耶稣教会等。在全国基督教界掀起的“三自”爱国运动不断深入的影响下,太原市基督教各教派(会)于1958年实行协作并堂,联合礼拜,成为太原市基督教会。
浸礼会 清光绪三年(1877年),浸礼会牧师李提摩太来晋赈灾。同时,在太原桥头街和东夹巷设立教堂、住所,开办孤儿院、学堂。义和团运动中,教堂被焚。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山西耶稣教自立会并入浸礼会。民国13年(1924年),浸礼会在太原的教徒有近1000人,并在东夹巷修建一座二层的礼拜堂。民国16年(1927年),浸礼会加入中华基督教联合会。抗日战争时期,该会一蹶不振,未几中绝。
英国内地会 清光绪三年(1877年),英国内地会教士特纳和詹姆斯到太原后,在府城周边村镇赈灾布道。次年,特纳在太原创办差会总堂。光绪十八年(1892年),在徐沟县城北关建福音堂。义和团运动中,教堂遭到破坏,教务活动受到严重打击。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内地会教士重返太原,恢复教务,大兴土木,建筑教堂,扩大影响。抗日战争时期,内地会受到打击,宗教活动时断时续。太原解放时,外籍教士相继撤离,从而割断了英国内地会对境内教会的控制。
山西耶稣教自立会 光绪十七年(1891年),叶守桢脱离英国内地会,在太原创立山西耶稣教自立会。传教方式除直接进行福音传布外,更注重医务和教育的间接传教。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以后,山西耶稣教自立会并归于浸礼会。
公理会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十四年(1898年)、二十八年(1902年)、二十九年(1903年)、三十四年(1908年)分别在徐沟县清源乡西关、南青堆村、长头村、西谷村、高白镇建立福音堂,并设公理分会。宣统三年(1911年),清源、徐沟两地有公理会教徒100多人。民国8年(1919年)有教徒200余人。民国10年(1921年),在清源设立仁术支院,在南青堆设铭贤初小。之后,在长头、西谷设贝露小学。抗日战争时期,公理会正常宗教活动被打乱,多数支会陷于瘫痪。1954年,公理会教徒参加了清徐县基督教三自爱国会。
基督教青年会 清宣统二年(1910年)以前,青年会即传入太原。起初,借用英国浸礼会的房屋和干事进行工作。民国2年(1913年),在首义街(今五一路南端)建太原基督教青年会会址大楼。民国4年(1915年)竣工。会址除工作室外,还设有历史、博物科研、地理等展厅和球类活动室、文化补习室等。民国12年(1923年),青年会会址进行了扩建。增设中学班、英文班、俄文班和沐浴室、冷餐部等,还创办了摄影、修车、修表、理发、厨师等培训班,进一步扩大了服务项目。
九一八事变后,青年会中一部分青年参加抗日救国运动。民国26年(1937年),青年会迁往四川,太原一度停止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会务工作和服务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青年会成为太原市青年联合会的团体会员。1956年太原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青年会的房屋产权归属太原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
友爱会 清宣统二年(1910年),友爱会传入中国。不久,传入太原。由于美国浸礼会的阻挠和英国传教士的反对,友爱会开始未能在太原立足,只在平定、寿阳、昔阳、辽县(今左权县)、武乡等地发展教徒,总机构设在平定县。后来,梅尔思牧师在青年会积极开办英文夜校和英文经班。梅既是青年会的干事,又是友爱会的牧师。他在青年会工作期间,开始在太原发展信徒,为夜校的教师、学生施洗入教。民国11年(1922年),友爱会教徒在新民东街梅尔思的寓所开始礼拜聚会,正式成立了太原市基督教友爱会。参加礼拜者多时可达70人~80人。
抗日战争时期,外国传教士撤退回国,聚会人数骤减。抗日战争胜利后,参加礼拜的人数有所回升,活动地点仍在新民东街。
1951年,友爱会与天召会、中华基督教会(自立会)一同加入了全国系统的中华基督教会。1958年,参加各教派(会)联合礼拜。
中华基督教会(自立会)
2024-11-26
2024-11-15
2024-11-01
2024-10-29
2024-10-11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