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基督教历史:社会事业
基督教在太原传教布道的同时,开办过医院、学校、孤儿院等慈善和福利事业。民国时期,青年会开办英文夜校,开设阅览室、图书馆、电影院和体育活动场所及英文、摄影、修表等培训班。日军侵占太原后,学校和孤儿院被迫停办。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按照国家政策接管了医院和学校改为公办,为全社会服务。
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浸礼会李提摩太等草拟《办理山西教案章程》,提出使用庚子赔款创办中西大学堂的主张。次年签定《中西大学堂改为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合同》23条。同年,西学专斋暂借皇华馆学台衙门西院的皇华别墅为校址,正式开学。李提摩太任西学专斋总理,敦崇礼任总教习。西学专斋首期学生98人注册入学,后增至200人。
西学专斋仿照英国学制,初设预科,后逐渐设置文学、法律、格致、工程和医学5个专门科。课程有文学、物理、工学、矿学、化学、格致、数学、法律、历史、地理、英文、图画、博物和体育等。每月考试多采用问答形式,毕业考试按照科举形式,并分别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资格。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初,清政府赐予西斋毕业生25人为举人。同年,西学专斋保送王宽、常子成、武尽杰等人赴英国留学。翌年,又派马时臻、王录勋、白象锦等25人留学英国。
西学专斋起初授课多由外国教习讲解,中国教习翻译,学生笔录。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李提摩太在上海设置山西大学堂译书院,西学专斋每年拨付译书院白银1万两。6年后,因无经费而停办。
宣统三年(1911年)6月,西斋10年期限届满。李提摩太辞职。至此,浸礼会倡导和参与创建、经办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的活动结束。
崇实学校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英国传教士就在桥头街开办了启蒙学校,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后,更名为崇实学校。年级分为初小、高小和初中,为混合式学校。民国2年(1913年),正式成立崇实中学,学生增加到70人~80人。民国9年(1920年),在杏花岭开始修建新校舍。民国14年(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崇实中学的学生在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下,也开展了反帝爱国活动。英国传教士对此深感恐惧和不安,遂即将崇实中学停办。
尊德女校 在开办崇实学校的同时,英国传教士在太原新南门街开办了尊德女校,后迁至纯阳宫北端。民国8年(1919年),在杏花岭修建新校舍,学校分初小和高小。民国10年(1921年),又创办了尊德女中。民国14年(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后,尊德女中的学生上街参加了游行示威,引起英国传教士的不安,遂将尊德女中迁至忻县。一年后,又迁回太原。民国26年(1937年),尊德女中停办。
此外,英国传教士还在杏花岭办起了妇人学校,主要招收成年(已婚)妇女进行教育。参加学习的有三四十人,学习内容以《圣经》为主,国文、算术等为辅。民国26年(1937年)停办。
博爱医院 光绪六年(1880年),基督教传教士哈罗德•斯科菲尔德在太原创办教会医院。详见本志第六册《卫生》卷。
孤儿院 民国14年(1925),基督教在东夹巷创办东夹巷孤儿院。其经济来源,主要是依靠社会各界人士的捐助和自办手工业的收入。抗日战争胜利后,救济总署国际赈济会给孤儿院送来几头奶牛和几台缝纫机,鼓励他们生产自救,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孤儿院从此办起了牛奶场、缝纫厂和鞋厂。通过生产,基本上实现了自给自足。1953年,孤儿院移交政府管理。民国14年(1925年)~1953年,孤儿院先后共收养孤儿170余人。
2024-11-26
2024-11-15
2024-11-01
2024-10-29
2024-10-11
202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