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0
   
欢迎光临太原市基督教会网站,桥头街基督教堂欢迎你
文章正文
【士师记查经】士十一29至十二7
来源:侯圣洁 | 作者:Amy | 发布时间: 2021-09-02 | 26278 次浏览 | 分享到:

士师耶弗他

内容概述:

耶弗他由一个被唾弃的人,摇身一变成为基列的领袖。由十一29节开始,他要面对人生中最重要的挑战,也是整个故事的中心:即他许了一个没有必要的愿,并认为这个愿望必须兑现,结果酿成悲剧。接着,又由于耶弗他的性格,导致以色列同胞自相残杀,从中可见以色列人的属灵光景已经越走越低。


内容分析:

1、“耶弗他就向耶和华许愿”(十一30)

对耶弗他来说这一仗非常重要,因为只要赢了这场仗,他才可以为自己出一口气,摆脱以前的厄运。如果他今次是打败了, 在他面前的以色列人领袖地位将从手中溜走。在这种情况下,或许耶弗他企图利用许愿抓住神,试图巩固自己的地位,因为胜利对他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另外,有神的灵在人身上与人许下一个愿,有时也是备战的两个部分。例如,当以色列人要进入迦南地,在亚拉得与迦南人作战时,他们亦许愿(民二十一1~ 2)。那时,摩西仍与他们同在,不同之处是那次事件清楚讲明神应允他们的许愿( 民二十一 3)。而在耶弗他的事件,却没有提过神理会他的许愿,可是,他仍要坚持去履行他那个鲁莽的许愿。因此,圣灵降在他身上与许愿并不是互相抵触的,耶弗他的问题不是许愿,而是他许愿的内容。

那么,耶弗他许愿的内容有怎样的问题呢?在摩西律法中,献人为祭是禁止的,特别是献人为燔祭的规定(参利十八 21,二十 1~ 5)。献人为祭乃是迦南人的恶习,为神所禁止(申十二 31,十八 9~ 10),换言之,耶弗他已经沾染了外邦人的文化思想。

2、“耶和华将他们交在他手中”(士十一32)

既然耶弗他许愿的内容有问题,为何神还要将敌人交在他手中,让他胜利呢?这是因为按照许愿的内容,耶和华令自己与耶弗他的许愿划清界线的唯一办法,便是让他打败仗,但是,这样便会废掉了圣灵的膏抹。为了祂的子民,耶和华只好帮助他在战争中取胜,即使导致他女儿死亡。因此,虽然耶和华经已用祂的灵膏立了耶弗他,但他却许了个鲁莽的愿,令到神也被牵涉入(即使是间接地)他的错误当中。

3、“你使我甚是愁苦,叫我作难了”(十一35)

“你使我甚是愁苦”字面意义是“你令我不得不双膝跪下”,“叫我作难了”字面意义是“你成了折磨我的人”。这句话表明耶弗他极其哀伤,而撕裂衣服更是哀伤的表现(创三七29,书七6,撒下一11)。事实上,耶弗他是妓女(或一个不检点的女人)的儿子,又被家人逐出家门,家人召他回去,不过是因为他们需要他,去应付一个他们束手无策的危机。当耶弗他争战得胜,凯旋回乡后,他得以沉冤得雪,其地位高过所有曾经鄙视和压制他的人。可是,就在这个时刻他发觉,因为他那个鲁莽的许愿,而判了自己的独生女儿死刑。就这样,一个孝顺的女儿,正欢天喜地的出来迎接父亲,如此欢乐的场景,结果成为整个故事的悲情。

4、“父啊,你既向耶和华开口,就当照你口中所说的向我行”(士十一36)

或许我们有个问题,为什么耶弗他的女儿要如此顺服父亲的许愿要求?经文似乎没有直接说明个中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知道了父亲在预备作战时所说过的话。而当时信仰认知是,若有人违反了与神所立的约时,便会带来灾难。例如亚干犯了禁例,耶和华便令他们出征失利,战事停滞不前,直到他们把事件处理好。为了平息神的怒气,约书亚要在亚割谷将亚干、他的家人及所有属于他的都处死,这样他们方能继续在应许地得地为业(书七 24~ 26)。所以,倘若耶弗他没有履行他的愿,他未必会是唯一要承担后果的人。倘若耶和华差派那些亚扪人,或另外一些外邦人再次攻击他们,便可能会祸及每一个人。或许耶弗他的女儿就是这样去理解当时的形势,她甘愿牺牲性命,去确保她父亲并以色列人的胜利得以持续下去。但可悲的是,与约书亚的情况有所不同,神保持沉默,祂不会为了一个祂没有要求的许愿,而惩罚他们。

另一方面,经文似乎间接把耶弗他和他的女儿作对比,透过这位顺服的女儿,更凸显这位父亲不择手段求取胜利、顽固、并事事以利益为着想的心态。他的女儿,是为成就别人的理想而牺牲自己,而耶弗他却是牺牲别人的理想而成就自己。

5、以法莲聚集,到了北方······那时以法莲人被杀的,有四万二千人(士十二1-6)

基甸(八1-3)与耶弗他对待以法莲手法的不同:


基甸(1-3)

耶弗他(十二1-6)

如何评价对方?

我所行的岂能比你们所行的呢?以法莲拾取剩下的葡萄不强过亚比以谢所摘的葡萄吗(八 2) ?

我和我的民与亚扪人大大争战;我招你们来,你们竟没有来救我脱离他们的手(十二 2) 。

如何评价自己?

神已将米甸人的两个首领俄立和西伊伯交在你们手中;我所行的岂能比你们所行的呢(八 3) ?

我见你们不来救我,我就拚命前去攻击亚扪人,耶和华将他们交在我手中(十二 3)

基甸当时正集中火力去追杀那两个米甸王,根本没有时间和他们理论,所以,他以动听的话打发了他们。耶弗他却已战胜了亚扪人,于是便有时间与他们周旋。此外,两个士师的家庭背景及成长经历也截然不同,这亦可能是影响他们的因素。基甸受到父亲的宠爱(六 30~ 31) , 事发时父亲仍然在世, 更是城中有名望的人。耶弗他被人排斥赶逐,这事可能发生在他父亲死后,他生平的经历,比起基甸远为苦涩得多。耶弗他过去被弟兄、家庭、社会长期忽略(十一 1~3),忍受多时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终于可以出人头地,但到现在却又被自己同胞责难,再一次被人挑战自己的地位,加上他极可能经历了因自己的许愿,而失去自己的独生女,在这种种情况之下,岂能忍受以法莲如此质疑和羞辱? 而且今次以法莲人的回应也与之前跟基甸的不同,以法莲扬言要用火烧他的房屋,对于一个大能的勇士来说,怎能容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