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0
欢迎光临太原市基督教会网站,桥头街基督教堂欢迎你
   
文章正文
【路加福音】查经 第十八章
来源:罗海良 | 作者:Amy | 发布时间: 2021-10-11 | 181098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18章:如何才能进神的国度

心思的复杂叫人不能单纯的等候神,这样的人很难不看环境,很难不把自己与别人作比较。人一落在眼见里,什么属地的事都变得很重要,只有神在他们心里不重要。人一失去了清心,对于预备好自己去承受神的国,都不会放在心上,结果是使他们自己在主降临时受亏损。主耶稣用罗得的妻子的故事来劝勉门徒,然后,主在门徒面前所说的和所作的,都是要把门徒带进学习单纯的功课上。


一、要祷告求神帮助(1-14)

1、祷告要恒切(1~8节)

祷告生活中最普通的失败就是缺少恒心。我们开始为某件事祈求,祈求了一日、一周、一月,如果一无所得,我们就灰心,认为无望了,于是在祷告中再不题它了。这是最大的错误。信心的祷告,就是不因祷告得不着答应而灰心;信心的祷告看以前没有得到的祷告是一种鼓励,一种证据,暗示我们,神答应的来到是更近了,就在前面了。信心的祷告是‘有始有终’的祷告。‘有始无终’的人,无论在什么事上都是无结果的。有了‘有始无终’的习惯,就是有了失败的命定。半途而废的祷告也是如此。灰心生失望,失望生不信,不信生失败──这都是祷告的致命伤。祷告不只是呼求神,也是抵挡撒但。神常用我们的祷告来使我们制服撒但。所以只有神,不是我们,能使祷告停止。但愿我们不敢随意停止祷告,除非答应已经来到了,或者已经有把握了。

祷告需要有信心,才能恒切不灰心。主设的比喻就是那不义的官,虽多日不批准那寡妇的请求,但终因敌不过她常来缠磨的麻烦而为她伸冤。主是以寡妇的恒切祈求来教导我们要常常祷告,不可灰心。公义信实的神拥有权柄,并已准备好要应允祂儿女的祷告,神“忍了多时”,而且“要快快的为他们伸冤”。神在等候选民昼夜的呼吁,恒切不灰心地祷告,神更在等候那些对祂有信心的祷告。主何等盼望信徒经过试炼而生出如同精金的信心,坚持不变,直等主再来的时候呢!

如果一个不惧怕神也不尊重人的法官,都会因寡妇的恒切殷求,逼使他不能不公正地处理这无助之人的案件,那么,公义且慈爱的神,岂不更要垂听我们的祷告吗?寡妇惟一的一把武器,就是她不屈不挠的意志。容易疲倦灰心的人,在属灵的事上,没有什么前途(参来十二1~3)。我们的神不像那不义的官,要受人苦缠哀求,感到厌烦,才终于让步应允;祂的答应若有耽延,也是为着我们的益处(参彼前一6~7)。我们许多人几乎从来没有烦扰过神,祷告一次、两次,过了就忘了;这样的祷告,神当然没有必要答应。神对祂选民的遭受欺压,如果没有立即施行拯救,并非祂不顾他们,而是一面为着他们的属灵好处,一面也是对欺压者的宽容忍耐。凡是用正当的灵,所献正当的祷告,决不会永远得不着神的答应。神垂听我们的祷告,不一定按照我们所指定的时候答应我们。我们寻找祂,祂必向我们显现,不过不一定照我们所希望、所定规的时间和地点。神的时候是不能听你指挥的。如同击石取火一样,应当一次、两次,再三的击石,直到燧石发出火来。属天的事情比击石取火更有成功的把握,因为我们后面站着神的应许。有人以为神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世人;祂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悔改(彼后三9)。我们虽然相信主肯为我们作事,也相信祂凡事都能作;但我们的信心常是短暂的信心,很少能够信到底,忍耐坚持到底。经过试验的信心,才会更显宝贵;所以我们在百般的试炼中,不但要坚持忍耐,并且还要因此而大有喜乐(参彼前一6~7)。我们若对自己的祷告没有信心,就表示我们并不是真的在那里向神要;我们无心的祷告,就不能盼望神有心的垂听。抓牢神的应许,百折不挠的祷告,就是有信德的祷告。不怕神失信,只怕我们不信。

2、要谦卑求神开恩(9~14节)

圣殿每天献早晚祭时,在外院有两次公祷的例行聚会;此外,个人可以随时往圣殿私祷。“法利赛人,”是犹太教中最严谨的教派,自夸有高度圣洁的生活、对神的敬虔、及圣经知识。“税吏,”是替罗马政府向犹太同胞征收税款的人,他们一面欺压同胞,一面中饱私囊,素为一般犹太人所鄙视。11节的话根本不像祷告,倒像是控告别人。法利赛人虽上殿里祷告,但却只是自义和骄傲的宣告,他不但自形得意的炫耀自己,并且还定了税吏的罪以显明他比别人有义。凡是在祷告中称义自己、定罪别人的,在神看来,也不过是自言自语,并不是真祷告。在祷告中对神傲慢的自夸,在神面前乃是极其可憎的罪恶。充满律法思想,活在律法原则底下的人(“法利赛人”),他们不过是自我陶醉,根本没有摸着属灵的实际。

3、税吏的祷告:“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其内心有被罪压伤的痛苦、对神有亏欠、敬畏的态度,而且深信惟有到神面前来,才能得到赦罪的恩典及主的教导。神不是称自高自义的人为义,乃是称那自卑认罪的人为义。当你求怜悯的时候,要放弃你的理由。很多人因为有理由在,不要神怜悯,好像自己有很多等值的东西,与神交换恩典。错了,恩典是白白得着的。那税吏求神开恩可怜他(13节),但神的回答却是‘算他为义’;神所作的事,不是照我们所求所想的,而是照着祂自己的思想,所以总是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参弗三20)。信徒不可自高,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罗十二3);而当自卑,看别人比自己强(腓二3)。


二、要像小孩子才能进去(15~17节)

在人的天然观念里头,常满了分别尊卑、贵贱、大小的思想(参雅二1~7);信徒也常不知不觉中,有贵重这个,轻看那个的情形(参林前四6)。敬畏主的人,不可按外貌待人(参雅二1),更不可恃强凌弱。“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显明不是指年龄,而是指属性;像小孩子的纯真、谦卑、依赖,这是进神国的要件(参太十八3)。主的意思不是叫他们像小孩子般的无知(参林前三1~3)、不能分辨好坏(参弗四14)、不能吃干粮(参来五12~14)等,而是要他们像小孩子那样的‘谦卑’(参太十八4),这个特征表现在他们的天真、单纯、自感微小、完全倚靠父母、肯听话、服从等情形。不是‘装作’小孩子,乃是自然‘像’小孩子,因此能安息于自己眼前的地位,而不会觉得吃力与吃亏。主教训门徒不要成为小孩子的拦阻,倒要学习小孩子的诚实和单纯的信心,才能承受神的国。


三、不在乎作善事,乃在乎脱离钱财的霸占(18~25节)

这个官是一个少年财主(参太十九22)。他从小遵守律法,仍无永生的把握。耶稣指出他所缺少的,就是他舍不得自己的财产,财产拦阻他进入神的国。‘永生’是神藉着耶稣基督赏给人的恩典,不是人凭着善行向神赢得的报偿。‘承受永生’就是‘得救’(参26节),意即‘得着神永远的生命’,得以免去永远的沉沦(参约三16)。除神以外,再也没有良善;所以没有一个人能因作好、行善而叫自己得救,只有靠主耶稣的救恩才可以。新约信徒虽不必遵守旧约有关礼仪上的诫命,但仍得遵守有关道德上的诫命。新约信徒虽不必遵守旧约有关礼仪上的诫命,但仍得遵守有关道德上的诫命。22节的话并不是一条通则性的教训,要每一个基督徒都过穷乏的生活。主叫那少年人如此作,乃是有祂的目的,为要让他知道:他实在并没有完全遵守诫命.这句话是律法的总纲:“要变卖你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就是‘爱人如己’;“来跟从我,”就是‘爱主你的神’。 信徒不当只看自己的需要,也当注意别人的需要;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二4)。

古时犹太人的城门,往往在正常的门上另开一个小门,此小门名叫‘针眼门’。白天时大开城门,供人们和货物进出;每到黄昏,便关闭城门,而仅打开那扇小针眼门。那门小到只可容‘人’进出,故若遇有驮货物的骆驼时,须先把货物从它身上卸下来,然后叫骆驼屈着身子匍匐,再加上人力的推和拉,才能通过。‘骆驼穿过针的眼’遂成了一句俗谚,以形容事情非常困难,但并不是完全不可能之意。主指出有钱人难以进入神的国,意思是倚靠钱财的人,不能进神的国(参可十24)。得救是出于神的恩典,既不能靠行律法,也不能倚靠钱财。)属地和属天,属世和属灵并不能两全其美;信徒若舍不得属地和属世的,就不能盼望属天和属灵的也富足。“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的难哪,”就着一方面的意义来说,重生乃是进神国的条件(参约三3,5),而我们只要相信主就能重生,所以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并不难;但另一方面,主在前面要求那位财主‘变卖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还要跟从祂’(参22节)作为进神国的条件,所以这里的‘进神的国’并不就等于‘承受永生’和‘得救’。‘进神国’的意义,含有信徒必须在今世活出神国的实际,作个名副其实的神国子民,当主再来时,才能得着国度的荣耀说的。就这一方面的意义而言,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确是何等的难。

“骆驼穿过针的眼,”‘针’字在原文是指外科医生所使用的针,与马太和马可里所用的‘针’字不同(参太十九24;可十25)。‘骆驼’乃巴勒斯坦体型最大的动物,‘针眼’乃是极细小的管道;‘骆驼穿过针的眼’乃在表明‘在人是绝对不可能作到的’(参27节)。“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意指一个人的心若被钱财霸占,而将钱财横隔在自己和神的国之间,他就不可能进去了。


四、进神的国在人是不能的事,在神却能(26~27节)

他们以为得救就是进神的国;他们以为财富既是神给义人赐福的表记(参申廿八1~12),因此也可以用财富换取进神国的权利。严格地说,‘得救’和‘承受永生’(18节) 是同义辞,但和‘进神的国’(24节)却稍有不同;信徒得救也就是承受了永生,因此也就具备了‘进神的国’的基本条件(参约三3,5),但仍得让神在我们身上完全掌权,才算实际地进到了神的国里面,或者说实际地活在神的国里面。“在人所不能的事,”这是宣告人行为的无用;“在神却能,”这是表明神恩典的备办。我们惟有不靠行为而靠恩典,才能得救(参弗二8~9)。“在人所不能的事,在神却能”一句话指出恩典是从神而来的,不论贫穷或富有,靠神都可得救。试反省你有没有以什么作为自己得救的凭据呢?


五、要为神的国接受十字架的剥夺(28~34节)

我们所以能够撇下所有的来跟从主,其实仍是由于神的吸引和运行加力,所以应当归荣耀给神,自己没有什么可夸的。“没有在今世不得百倍,”这是指在今世就能得着丰满的享受和喜乐。“在来世不得永生的,”指在来世得着永远生命的福乐。这话的意思不是说,我们可以凭着舍弃一切(参29节),来赚取永生;而是说我们的舍弃,能叫我们在进入永生的领域时,比一般信徒更多享受这生命的丰满──神为得胜的信徒所储备的奖赏。属灵的原则是先抛下,后才得着。国度的奖赏是包括今生和永世的。神国的赏赐乃是“百倍”的;这个赏赐乃是基督自己,因为基督是丰满完全的。荣耀之前,先有苦难(罗八17);复活之前,先有死亡(林前十五36)。十字架乃是得着高举的路(腓二8~9);这是主耶稣留给我们的榜样。耶稣撇下群众,单独向十二门徒说:“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这是祂第四次预言祂将受难(前三次见九44,十一30,十三32),为要成就先知预言要应验在祂身上的事,并预告了受难的过程及第三日复活。但他们仍不知主说的是什么,因为他们跟随主,只盼望主在今世建立祂的国度。


六、求主打开心眼,才能在十架路上跟随主(35~43)

“将近耶利哥的时候,”《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记载此事是发生在‘出耶利哥的时候’(参太廿29;可十46);我们必须了解耶利哥城的背景,才能明白其间有出入的原因。耶利哥在当时有新、旧二城,新城是大希律王所建,两城之间有一条道路相通。马太和马可是记载耶稣出旧城之时,而路加是记载耶稣进新城之时,所以两者并没有矛盾。‘耶利哥’乃是被咒诅之地(参书六26)。有一个瞎子,”他的名字是‘巴底买’(参可十46);《马太福音》里记载了两个瞎子(参太廿30),而此处仅记载一个瞎子;其中之一的巴底买态度比较积极,开口喊叫的就是他。“大卫的子孙,”这是犹太人对弥赛亚的称呼;他们盼望弥赛亚来临,施行拯救,除去人间疾苦(参赛九7;耶廿三5~6)。这个瞎子虽不能‘看’,却能‘听’(参36节),他一听见了,就抓住机会,向主呼求,这是他蒙恩的原因。感谢主,祂使我们听见福音,认识祂就是‘耶稣’(原文意即‘耶和华救主’或‘耶和华的救恩’),是‘大卫的子孙’(意即祂是那位要来的弥赛亚),因此向祂呼求。“你要我为你作什么?”祷告须有明确的目的。我们的祷告往往是一般性而无专一目的,或者是妄求(雅四3),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因此祷告得不着答应。 “主阿,我要能看见,”对一个似乎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应当敢于相信主。求眼睛能看见,是我们奔走属天道路的开端(林后四6;弗一18;徒廿六18)。“你的信救了你了,”他是相信主耶稣能医治他,所以这信不是自信,乃是信神能。人的信心是主能力的输送管;信心的导管越大,主输入的能力就越多。如果我们还没有经历过主的大能大力,问题是因我们的信心不够,而不是因主的能力不够。真实的信心,带来真实的看见(参42节);真实的看见,产生真实的跟随。

耶利哥的瞎子听见拿撒勒人耶稣经过,因他深信祂有医治的能力,所以便凭信心向主呼求。虽然他的呼求受到责备和拦阻,但因信就越发大声呼求主名并求祂怜悯。他锲而不舍的精神改变了他以后的生命,让我们不单在知识层面上建立信仰,也在经验层面上确立我们的信仰。求主更新我,使我能有寡妇的信心、小孩子一样的纯真和税吏认罪的真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