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0
欢迎光临太原市基督教会网站,桥头街基督教堂欢迎你
   
文章正文
太原基督教历史:发展概况
来源: | 作者:《太原市志·第七册·卷三十七-民族宗教 第五节·基督教》 | 发布时间: 2017-07-05 | 25853 次浏览 | 分享到:

太原基督教历史:发展概况

清光绪三年(1877),山西遭受严重的旱灾。英国内地会牧师特纳和詹姆斯来到太原,在府城周边村镇赈灾布道;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以观察灾情和实施救济为名,从山东来到山西,乘机传教,并在太原设立了基督教浸礼会。第二年,教会在桥头街建成教堂。从此,基督教开始在太原传教。李提摩太之后,英国法尔丁牧师继续传教,为教徒施洗,信徒逐渐增加到50多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基督教内地会传入清源(今清徐县汾河以西地区)。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中,基督教受到严重打击,传教活动一度停顿,教徒人数也大大减少。《辛丑条约》签订后,李提摩太和叶守桢(英国传教士)等来太原重振教会,办医院、学校,修建礼拜堂,教徒人数迅速增加,到辛亥革命前,参加礼拜的教徒人数已有近200人。辛亥革命前后,相继来太原的英国传教士有罗尔德、韩世俊、贾立言、魏礼模、司买德等,同时出现了中国传道人员如刘清选、张正衡等。据《中华归主》记载,光绪二十七年~民国9(1901年~1920),英国浸礼会男青年会在阳曲县有正式教堂2个,布道区3个,外国教牧人员14人,中国教牧人员28人,正式信徒150人,信教人员总数1295人;内地会在徐沟有正式教堂1个,布道区6个,外国教牧人员1人,中国教牧人员1人,正式信徒58人,信教人员总数70人。

民国3(1914),神召会、上帝会传入太原。民国7(1918)后,救世军传入太原。据山西省公署统计处编纂的《山西省第一次社会统计》记载,民国8(1919),阳曲县有教士3人,信徒170人;太原县有教士1人,信徒36人;徐沟县有教士61人,信徒293人。民国12(1923),太原城内基督教徒已增加到300人~400人。民国13(1924),在东夹巷新建了一座能容纳500余人的大礼拜堂,以及办公室、接待室和牧师住宅等。随后,太原市基督教浸礼会迁到东夹巷。教牧人员也不断增加,相继而来的英国传教士有恩德顺、裴来恩、司徒礼光、海维德、丁尔泰等,中国传道员有李涌泉、刘照澜、岳作云、王锦章、侯锡纯等。教徒人数增加到500人,他们大多数是教会学校的学生、教员和医院的医护人员。据山西省政府秘书处编《山西省户口统计》记载,民国20(1931),省城有基督教徒112人,阳曲县有36人,太原县有131人,清源县有335人,徐沟县有192人。

日军占领太原后,英国传教士裴来恩、海维德、恩约翰等维持着教会的传教工作,但参加聚会的人数渐减。民国28(1939),杨绍唐来到太原,在杏花岭主领礼拜。之后,不少教徒因聚会遭到日军的迫害,教会一度停止活动,外国传教士也纷纷离开太原。

抗日战争胜利后,英国传教士丁尔泰、麦卓立首先来到太原,随后来的还有慕约翰、苏佩礼、舒涵礼、陆爱德()等人。民国35(1946)聚会由东夹巷迁到桥头街礼拜堂。在该堂礼拜期间,部分教徒对完全按聚会处的形式和信仰讲道有不同意见。于是,在张子中、赵修良的领导下,不少教徒于当年10月回到东夹巷教堂礼拜,参加礼拜的有100余人,由赵修良主持教务。主日讲道,先后由各教派()教牧人员负责,直到新中国成立前。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活动照章进行。除主日礼拜外,还有查经会、祷告会。教会工作仍由赵修良主持,协助主日讲道和查经聚会的有王作安、赵富灵、王雅儒等人。参加礼拜的教徒有20人~30人,主日聚会从未间断。

50年代初期,太原市基督教组织有浸礼会、救世军、友爱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自立会、神召会、真耶稣教会、基督徒聚会处、基督教青年会以及家庭式的教会天召会、坝陵桥教会、南海街教会、西海街教会等十几个,共有基督教信徒1000人左右,教牧人员近30人。1951年,广大基督教徒响应“三自”(自治、自养、自传)宣言,积极开展“三自”爱国运动,成立太原市基督教三自革新筹备委员会。1954年,太原市基督教三自革新筹备委员会更名为太原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筹备委员会。1956年,成立太原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基督教传入太原时,各教会组织分别有不同的外国宗派背景,不同教派之间往往有一定的成见,互相歧视、相互攻击的事时有发生。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三自”爱国运动的深入开展,外国差会对国内教派的影响逐渐减少,不同教派信徒之间的来往越来越多。大家在共同的实践中认识到,各教派之间信仰礼仪虽有一定的分歧和差异,但这些分歧和差异在基督徒的全部信仰中并不占很大的比重,更不能以此成为相互对抗和排斥的理由,认为各方只要“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是可以互相谅解、同时并存的。

1958年底,太原市基督教十几个教派()的负责人、代表,经过协商,决定各教派在求同存异、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实行协作并堂,联合礼拜。并堂后,城区的基督徒都到桥头街教堂聚会礼拜、参加各项宗教活动。其他教堂改作他用或出租,以增加教会的收入,减少教徒的负担。当时,太原市基督教徒有700多人,教牧人员和义工有17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被迫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返还教堂和宗教房产,给受迫害的教牧人员平反昭雪,教堂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郝崇孝担任了桥头街礼拜堂主堂牧师,并和其他教牧人员一起带领广大基督教徒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从1982年开始,每年施洗一次,平均每年受洗人数100人左右。还按立了中年教牧人员童以强牧师、祁宏光长老,培养青年传道员,逐步解决了太原市基督教会教牧人员青黄不接的问题。1994年,在桥头街教堂院原址翻修建成了能容纳近1500人的大教堂。1996年,全市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有南城区桥头街堂,北城区南寨江阳活动点,河西区南寒西山活动点,南郊区郑村、小店、晋源活动点,北郊区呼延村活动点,清徐县西关活动点等8处。全市共有基督徒近10 000人,教牧人员和义工(农村多是义工)20多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