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主题: 主耶稣的警戒与教导
知道和会讲神的事没有用处,必须要活出实际来才是真的。当众人聚集的时候,主就劝他们不要学效法利赛人的生活态度,‘要防备法利赛人的酵,就是假冒为善,掩盖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隐藏的事,没有不被人知道的。’,没有的不能因吹嘘而变成有,假冒也是不能长久骗人的,早晚要在试验中显露出来。因此,人一定要看见,每一个人总有一天要见主,所以必须要实际的活在神的面光中,因为在那一天,人的所作都要在审判台前交出来。
一、在人前如何行事说话(1~12节)
“假冒为善,”这词源于当时在舞台上的演员,常戴着假面具说话,隐藏他们原来的真面目,演活另一个人的角色。‘酵’指邪恶的事物(参出十二20;林前五7~8),和邪恶的教训(参太十六12;加五8~9)。‘今日任何误导人,使人只会注重外表而忽略内涵实际的,就是“法利赛人的酵”。俗语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圣经的教训是说:‘若要人不闻,除非己莫言。’我们信徒说话要特别当心,因为今天不小心所说的‘闲话’,将来有一天还要句句都供出来(太十二36)。魔鬼和它的差役(包括世人),顶多只能杀害身体,却不能杀灵魂。但我们今日若因着怕被人杀害身体的缘故,而不敢为主作见证,恐怕有一天我们的灵魂要被神惩治,我们所该怕的正是这个。
当时的罗马币制,一钱银子(即‘得拿利’,denarius)值十六分银子(即‘阿撒利’,assarius);故‘二分银子’相当于八分之一钱银子。当时一般工人一天的工资是一钱银子(参太廿2)。
神对人的眷顾是无微不至的;(2)神特别看顾那些卑微、孤寡的人。若是天父不许,人或鬼都不能加害我们。我们一切的遭遇,都是父神许可的,祂知道什么是对我们有益处的(来十二10)。我们的每一根头发,都经过神的编号;连这样微小的事,神都管理,难道我们为祂作工而遭致的困境,祂会撒手不管吗?神爱我们,保护我们如同保护祂眼中的瞳人(申卅二10;亚二8)。人所以会惧怕,是因为不相信神安排的手。没有一件事是不经过神的安排。你若相信神的安排,你不只不惧怕,且要赞美。顺服会产生喜乐,相信会产生安息;当人的心里充满安息和喜乐时,就一点惧怕都没有。我们在人面前认主或不认主,与将来主在神的使者面前认我们或不认我们,两者息息相关。我们若因为怕人,而不敢在人面前承认主,将来就要收取这个‘怕’的后果。是人可怕呢?还是神可怕呢?落在永生神的手里,真是可怕的(来十31)。“亵渎”辱骂,毁谤,对神不敬‘人子’指基督.人如果因为不认识主耶稣是神的儿子,而拒绝了祂,将来还有醒悟回转的可能,故还可得赦免。但若明知是圣灵在作事,却故意轻慢、侮辱圣灵,就叫圣灵永远无法作工在他的心里。这样,他就没有悔改认罪的可能,当然他必得不着赦免。人没有一样行为上的罪,是得不着赦免的;但人若存心敌对圣灵,刚硬到底,就没有被赦免的可能。我们若为主受逼迫,圣灵不只在里面与我们同在,并且还会赐给我们话语,叫我们能以回答那些逼迫我们的人。可见主的照顾何等周到,我们不必恐慌。
二、如何看待钱财和生活问题(13~34节)
众人中有一个人对耶稣说:‘夫子,请你吩咐我的兄长和我分开家业。’”当时的拉比有权根据摩西律法(如民廿七1~11;申廿一15~17),替人分配家产。主耶稣拒绝为人作财产上断事的官,因为祂所关心的是人的生命(参15节);生命远比财富重要得多。于是对众人说:‘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主不作‘断事的官’(参14节),而只给人点出“生命”;在教会中遇到难处,要尽量少摸是非,而多供应生命。于是主耶稣用比喻说明为什么‘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15节)。信徒应该认识,财物不是“我的”,而是神托付我们经管而已;我们不是财物的所有人,乃是财物的管理人。这个财主以为他的“灵魂”可以用“吃喝”来滋养;岂知“吃喝”只能滋养他的‘身体’,有时反而会败坏“灵魂”。身外之物乃是虚幻,不足作为人生的倚靠;我们的指望乃在乎神(参诗卅九5~7)。神既然赏赐给我们生命,就必然顾念我们生存的需要;祂既然为我们创造了身体,就必顾念我们身体的需要。我们的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祂(参徒十七24~28)。信徒为饮食衣着“忧虑”乃是罪,因为“忧虑”即表示不信任神的看顾。主一面要我们为日用的饮食祈求(参十一3),一面却说不要为衣食忧虑;祈求是信的表示,求了就信神必给,忧虑是不信的表示。不要为衣食忧虑,并不是叫我们闲懒的坐在那里等候神的供应;基督徒的信仰,并不鼓励我们懒惰(参帖后三10~12)。信徒为生存的需要,殷勤地作所当作的工,然后把未来仰赖于神手里。我们没有一个人为自己而活,我们乃是为主活着(罗十四7~8);不要忘了,我们活着的目的是为着服事主。只要我们真正地负起作主仆人的责任,主也必负起祂作我们主人的责任,供给我们生存的需要。“飞鸟,”象征属天的信心生活。信心的生活乃超脱如飞鸟,不为自己经营(“也不种”),不为自己积蓄(“也不收”)。信心的生活,就是当我什么都没有时,我还有“神”──祂乃是“养活”我的主。我们的寿数和身材是神定规的,人的忧虑并不能改变神的安排。我们的忧虑既然无济于事,何必再枉费心思呢?
“忧虑”是不信任神的心态。神要我们一无挂虑(腓四6)。所罗门王在位时,是以色列历史上,国力最富强,疆土最广阔,享受最奢华的时期(参王上四20~28)。天空的飞鸟,地上的百合花,都在见证神恩典的原则──非以劳苦换取,乃是白白享受。中东一带地方的人通常用草来烧热土窑。人是神造物的中心,而万物的存在就是为着供养人;信徒若是能了解到自己在神心目中的地位,便不会为生存而挂虑了。对神有信心,能使我们免去许多无谓的挂虑;对神没有信心(或是小信)的人,他的日子真是难过!信徒必须尽生活的责任,但不要为生活忧虑。世人因为不认识神,所以才会为生活挂虑,但我们可将一切忧虑卸给神(彼前五7)。我们信徒有神作我们的父,祂是一切美善事物的源头,祂必供给(雅一17)。神只供给我们的‘需用’,神不肯供给我们非份的‘要求’(我们所喜爱、所企盼的)。你们只要求祂的国,这里的“求”,不是祷告的‘祈求’,而是生活上的‘追求’。我们要以追求神国的态度来过生活,意即要在生活中让神在我们身上掌权(“祂的国”)。‘神的国’就是神的权柄;寻求神的国,就是追求顺服神的权柄。信徒的生活为人,必须让神来管治(活在神国的实际里)。这样,就叫人在我们身上看见神的国。追求神国的人,是世上最富有的人。那些体贴神心意的人,神也体贴他们的需要。把财物分给穷乏人,特别是圣徒中的穷人,就是积攒财宝在天上(太十九21;罗十五26;林后九9)。信徒积财于天,乃是在天上开一个银行户头,当我们有需要时,可以向神支取。地上的银行有倒闭的可能,但天上的银行永远可靠。今天我们为主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有永存的价值。人心联于财宝。我们若要把心运到天上去,就须要先把财宝送到天上;财宝先去,心才能跟着去。最能吸住人心的,就是钱财。我们的钱财若只积存在地上,我们的心就只会思念地上的事。反之,我们的钱财若是积存到天上,我们的心也会天天受吸引而思念天上的事。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谈话中,很快地知道他的财宝在那里。如果他的财宝是在天上,不要很久,他就会谈到天上的事。如果他的财宝是在地上,很快地就会和你大谈矿产、投机买卖、股票、银行利率等等。
三、事奉主者该有的态度和认识(35~59节)
“你们腰里要束上带,中东地方的人,多穿宽松且长而摇曳的衣裳,当要工作或行路时,必须‘束上腰带’,才不致妨碍手脚的行动。信徒的使命乃是“等候”我们的主;豫备迎接主的再来,乃是我们生活应有的基本态度。只有儆醒“等候”主的人,才能听见主“叩门”的声音,也才能“立刻”给祂开门(参启三20)。“或是二更天来,或是三更天来,看见仆人这样,那仆人就有福了。”当时罗马人把夜间分为四更(参可十三35),犹太人则分为三更(参士七19)。若按罗马计时法,一更天指晚间六时至九时;二更天指晚间九时至半夜;三更天指半夜至凌晨三时;四更天指凌晨三时至六时。但若按犹太计时法,一更天指晚上九时至午夜十二时;二更天指午夜十二时到凌晨三时;三更天指凌晨三时到六时。主再来的时候,乃是出乎意外地突然临到,并且只取走生命成熟的信徒。宾路易师母说:‘基督徒生活的第一日起就是儆醒。’我们当对于仇敌、世界、自己,常常的儆醒。被提,对于犹太人是末日的豫兆,对于被撇下的信徒是受磨难的日子到了。我们须要“豫备”自己,盼早日在主里长大成熟,并要‘儆醒’,在主里敬虔度日。彼得问主这儆醒的比喻是为谁说的,而主的回答暗指‘那忠心有见识的管家’(参42节)便是这‘儆醒的家主’(参39节),可见,这比喻乃是为那些承认自己是神的管家,就是信徒说的。我们千万不要为别人读圣经,而要为自己读圣经;主的话只会对那些将它应用在自己身上的人产生功效。“谁是忠心有见识的管家,”‘忠心’是对主,就是不负主的托付;‘有见识’是对弟兄,就是懂得别人的需要是什么。“主人派他管理家里的人,”这句话说出事奉的源头,乃是出于主;并非任何‘人’或‘团体’的差派。‘管理’不是辖管,乃是照顾(参彼前五2~3);‘家里的人’就是信徒(参弗二19)。我们信徒在神面前的身分,一面是神家里的人,一面也是祂的管家;千万不要以为所谓‘牧师、传道人’等全时间服事主的工人才是管家。“按时分粮给他们呢?”每一个信徒无论大小,在神的家里(教会)都有一份应尽的职责,即按着神的时候向身边的圣徒分享属灵的供应,例如:为软弱的肢体祷告、把读经所得的亮光交通给别人、爱心的探望和关怀等。“忠心”就是对主的话不打折扣,主怎样说,我们就怎样作;“有见识”就是顾到人的需要,人需要什么,我们就供应什么。信徒往往以自己的看法为看法,这就是不忠心;也往往不顾别人的需要,凡自己所有的都要硬塞给人,这就是没有见识。我们的毛病乃是:有忠心而无见识,或有见识而无忠心,或者既无忠心又无见识,这些情形叫我们不能好好尽职。 “分粮”就是把神的话和神的东西服事给人,叫人得着生命的滋养。有的人是随兴之所至而“分粮”,但主的话是要我们“按时分粮”──不使挨饿,持续不断,行之以恒。主人来到,看见仆人这样行,那仆人就有福了。”主耶稣再来的时候,“那仆人就有福了,”‘福’不是今世的福,乃是国度的赏赐。“主人要派他管理一切所有的,”就是在国度的实现里,得着权柄掌管城池(参十九17~19)。我们信徒今日若不能妥善‘管理家里的人’(参42节),就不能盼望那日可以“管理一切所有的”;主今天所给我们的托付,不过是实习、操练和豫备,好在将来得着更大的托付。“那仆人若心里说,我的主人必来得迟,”‘那仆人’并非指没有得救的人,因为他的‘心里’承认主耶稣是‘我的主人’。“就动手打仆人和使女,”‘仆人和使女’是指同作仆人的弟兄姊妹,我们信徒乃是在耶稣的患难、国度、忍耐里作同伴的(参启一9)。‘动手打’不一定是指实际的打人,凡我们用言语、态度,使圣徒心里难过、受伤、跌倒的,都算是动手打人。“并且吃喝醉酒,”‘醉酒’是指贪恋现今的世代,放荡不受约束(参弗五15~18)。那仆人为恶的主要原因,乃在他以为主“必来得迟”;凡对主的再来没有正确的认识的人,很可能会变成恶仆。凡不信主快来的,容易恶待信徒;有的信徒口里虽说主必快来,心里却以为主“必来得迟”。我们必须有愿主快来的态度和心愿,所以要常常祷告说:‘主耶稣阿,我愿你来’(约廿二20)。我们千万不可在事奉中,践踏、伤害那与我们一同配搭作工的弟兄姊妹。我们若没有主再来的事一直活画在我们的眼前,就容易放纵自己,一面亏待信徒,叫他们受到言语或态度的伤害,一面与属世和属肉体的人为伍,追逐罪中之乐。主所求于我们仆人的,第一,要“知道祂的意思”;第二,要“顺祂的意思行”。先知而后才能行;既知了就须行。许多人查读圣经和听人讲道,只为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却不想去遵行,这样的人“必多受责打”。“惟有那不知道的,...必少受责打,”注意不是不知道就‘免受责打’,乃是‘少受责打’;信徒千万不要根据这两节圣经,就规避追求真理知识,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要得奖赏,而不是要‘受责打’。主的赏罚,不是根据你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根据主对你的要求。也许你比别人好,但不一定就多得主的赏赐;也许你比别人少错,但不一定就少受惩罚。人是看外面的数字多寡,主是看里面的忠心程度。主对信徒要求的法则乃是:祂先给人,然后向人要;多给的多要,少给的少要。“我来要把火丢在地上,”‘火’有二意:(1)指审判(参三17),‘把火丢在地上’,即指神对罪恶、世界、肉体的审判;(2)指灵里的火热(参罗十二11;徒十八25),‘把火丢在地上’,即指叫人为神、为福音、为真理如火焚烧。
【话中之光】 今天我们一切消极的事物,若不被火炼净,将来仍要被火焚烧(参林前三13)。主是何等愿意我们的心灵火热,千万不要作一个不冷不热的基督徒(参启三15~16)!求主把我们如火挑旺起来(提后一6)。我有当受的洗,还没有成就,我是何等的迫切呢!” “迫切”困迫,受拘禁,被激励。 “我有当受的洗,”‘洗’指十字架的苦难。“我是何等的迫切呢,”主耶稣在地上时,受到肉身的拘束,必须藉着十字架上的死,除去肉身的羁绊,以便祂神圣的生命能被释放出来,结出许多的子粒(约十二24),达到繁增的目的。“你们以为我来,是叫地上太平么?我告诉你们,不是,乃是叫人分争。” “太平”和好,平安,和谐,和平;“分争”分裂,分开,分门别类。 “乃是叫人分争,”基督的救恩,使信徒里面得着圣灵,重生而有神的生命,其结果,一面在人的里面起分争(加五17),另一面在人群的中间也引起分争。基督的来到,定规使属地和属人的关系不能平安;若能继续茍安,就证明主恩典的工作还不够厉害。人与人之间所以不能相安无事,是因为人与神不能相安无事;人与神既未和好,当然与人也不和好。主来到地上的工作,乃是要以神生命取代人的天然生命。“父亲和儿子相争,儿子和父亲相争;母亲和女儿相争,女儿和母亲相争;婆婆和媳妇相争,媳妇和婆婆相争。’”主在这里的意思不是说,凡信主的人都不爱父母和亲人了,乃是说主插在我们与父母和亲人之间,若有一方和主的关系不正常时,就会导致彼此的关系也发生难处。但若全家都尊主为大,则信徒家庭生活的美满,远胜过世人。这节经文的意思是说,最妨碍信徒全心爱主的,往往是自己家里的人。真实事奉主者,必被旧有亲密的人──‘自己家里的人’所仇视。巴勒斯坦地的西边是地中海,从海上飘来云彩,带来水分,多半会下雨。巴勒斯坦地的南边是阿拉伯沙漠,故‘南风’即指从旷野沙漠刮来的热风。假冒为善的人哪,你们知道分辨天地的气色,怎么不知道分辨这时候呢?”指‘不知道分辨这时代的兆头’,即:(1)施洗约翰已经来向人宣告弥赛亚的来临(参三15~17);(2)主耶稣自己也已宣示祂就是弥赛亚(参四17~19)。这些乃是‘这时代的兆头’,但人们仍旧冥顽不灵。控告犹太人的是律法,而控告没有律法之人的是良心(参罗二12~15);无论如何,总有一天我们都要在基督台前交账(太廿五31~32)。 ‘救恩’的门不是永久开的,“了结”的门也不是永久开的;我们必须趁还活着的时候,解消“对头”所有的不满。“你同告你的对头...还在路上,”‘对头’也指向我们怀怨的弟兄(参太五23);这里表示当事人任何一方若去世,就来不及和解了;因此,我们要及早与人和好,切莫因循拖延。弟兄之间的认罪、和解,与得救没有关系,但与将来的赏罚却有关系。当时在巴勒斯坦地区通用的罗马和希腊钱币,“半文钱”系指希腊币制一个‘雷普顿’(lepton),相当于罗马币制‘一文钱’(kodrantes)的一半,而‘一文钱’相当于‘一分银子’(参6节)的四分之一。本节是说我们对神或对人所有的亏欠,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亏欠,也都要对付清楚。亏欠迟早总得还清,我们若不在路上解决,就是到了监里仍须解决,所以越早解决越好。对别人无论是大亏欠,或是小亏欠,都是亏欠,也都要还清。信徒也应趁着还活着的时候,对付所有亏缺神荣耀的事,以免受到神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