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原上的教训:(17-19节)
“耶稣和他们下了山,站在一块平地上,”下面廿至四十九节所记载主的教训,因系站在平地上讲的,故通称‘平原宝训’,用以和马太五至七章的‘登山宝训’作区别。
1、来找耶稣的人(17~19)
除了被拣选的十二使徒与主同在之外,其实尚有许多门徒是与祂在一起的。有许多百姓从各地赶来,有的要听祂讲道,有病的、被鬼缠磨的,都得了医治,耶稣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
2、论四福和四祸(20~26节)
“耶稣举目看着门徒说,”表示下面的教训,乃是以门徒为对象的。
第一,有福的人(20~23)
主向刚蒙拣选的十二使徒和许多门徒讲论有福的人,他们为主的缘故,可能要经历心灵与物质上的贫穷、饥饿、哀哭、被人恨恶拒绝、辱骂除名等等的苦难,但主应许他们的福分,包括神的国、饱足、喜笑和天上的大赏赐。‘贫穷’不是指物质的贫穷,而是指属灵的贫穷;凡在心灵里面觉得贫穷(太五3原文),今生的一切无何能满足自己,因此转向而追求神和属神事物的人,就是‘贫穷的人’ ‘饥饿’不是指身体的饥饿,而是指心灵的饥饿;凡在心灵里面如饥似渴,寻求以神自己和属神的事物为饱足的人,就是‘饥饿的人’。 ‘哀哭’不是指为自己可怜的光景而有的哀哭,而是指与神表同情而有的哀伤,包括:对于自己的犯罪失败,对于圣徒的冷淡退后,对于教会的分裂荒凉,对于世界的邪恶败坏,对于世人的刚硬不信,在在都觉得忧伤哀痛,这样的人才是‘哀哭的人’。人为人子恨恶你们,”不是指因为自己的过失或任何缘故,而是指‘为人子’(即主耶稣)的缘故,而遭人恨恶。“拒绝你们,”指将人画在他们的界限之外,亦即拒之圈外,革除,不与之来往。“辱骂你们,”比‘拒绝’更进一步,不但他们自己不承认,甚且诋毁其名声,使众人也和他们一样地蔑视。“弃掉你们的名,”指‘革除名籍’;不但不要人,连名也不要。“以为是恶,”指‘视同恶人’;这种‘恶人’在原文含有‘不但自己为恶,且会叫人为恶’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被视同瘟疫。
第二,有祸的人(24~26)
富足者将成为贫穷,饱足者将成为饥饿,喜笑者将要哀恸,被人称赞者将被神定罪。‘富足的人’是指以地上的财富为满足,而不知追求属灵的财富的人。‘饱足的人’是指以今生的事物为饱足,而不知追求来世之享受的人。‘喜笑的人’是指只顾今生的享乐,而不知追求灵里的喜乐(罗十四17)的人。“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说话行事若只顾讨人的喜欢,而不顾讨神的喜欢(加一10),虽然因此而博得众人的赞赏,但却失去了神的称许。
第三,论待人之道(27~42节)
A、要爱仇敌(27~36)
(1)‘仇敌’是指那些敌视反对我们的人;‘爱’字的原文是神圣性质的爱(agapao),表示这个爱是出自神的生命,而不是人自己所原有的天然生命。主谓仇敌是指那些咒诅、凌辱、恨我们、与我们作对的人。对待这类人的方法就是爱:他恨,我们要待他好;他咒诅,我们要为他祝福;他凌辱,我们要为他祷告,这就是主动的爱人。一个不恨恶仇敌的人,已经非常难得,但还够不上主的要求;主不单要我们不恨仇敌,祂还要我们“爱”仇敌。仇敌不是外人,常是自己的人,是在神的家中。人若爱仇敌,就没有仇人了。
(2)当人打我们的脸,夺我们的外衣;我们要由他打,由他拿去,不要索还,这是基督徒以爱对恨,以善胜恶的原则。挨打而心里面没有怨恨,才能转过另一边的脸再给人打;这不是我们人的忍耐、修养所能作得到的,必须是出于神的生命才能作得到。打脸’象征羞辱。信徒应当超脱到一个地步,荣耀、羞辱、恶名、美名(林后六8),都摸不着我们。主的话并不是教导我们‘不抵抗主义’,也不是叫我们不须要防备恶人的恶行,乃是教导我们要认识在我们里面神的生命,遇事要让神的生命作出反应,而不凭天然的生命行事为人。同时,本节的话是对基督徒说的,千万不要随便告诉不信的外邦人,以免招致不必要的羞辱,并且对人、对己均无益处(参太七6)。
(3)愿人怎样待我,就先要怎样待人,这是爱的原则。我们以前是罪人的时候,喜以善报善,以恶报恶,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可是自蒙恩得救,成为跟随主的门徒后,主教导我们要以慈悲待人,像天父的慈悲一样。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是神国子民对待人的原则。你对待人的方法,乃是根据要人怎样对待你,不是根据人怎样对待你。你愿意得到怎样仁慈和关心的对待,你就要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其他的人。这是爱的金科玉律。我们信徒要超越天然的爱恶感情。一方面,我们固然恶要厌恶、善要亲近(罗十二9),绝不可与恶人同伙(弗五7);但另一方面,我们却要爱罪人的灵魂,存心怜悯。神并没有将我们应受的惩罚加在我们身上,这就是祂的慈悲。照样,别人虽然恶待我们,我们本可以去加以报复,但我们却选择去饶恕人、善待人。
B、不要论断(37~38)
‘论断人’指挑剔别人短处,宣判人家罪状。主在这里的意思不是说我们不可按事实慎思明辨、分别是非(腓一9~10),而是说我们不可将个人主观的情感、偏见等,掺进客观的事实里面,对别人施以恶意的评判。‘爱’有两件事是不会作的──爱不“论断人”,爱也不“定人的罪”。神对祂儿女管教的原则乃是: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信徒不要随便批评别人,定别人的定罪;你对人的态度如何,关系到神对你的态度如何。我们的存心纵然是为着神,但我们的行为配不上神,所以仍需求神的饶恕,才能坦然无惧的来到神面前祷告(来四16)。我们若要蒙神饶恕我们的过犯,必须先能饶恕别人的过犯;也惟有能饶恕人的,才配为神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