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耶稣呼召门徒与继续工作
主耶稣在革尼撒勒湖上了彼得的渔船,向岸上的众讲道。讲完了,就对彼得说,‘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西门彼得说,夫子,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什么,但依从你的话,我就下网。他们下了网,就圈住许多鱼,网险些裂开。……西门彼得看见,就俯伏在耶稣膝前,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耶稣对西门说,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他们把两只船拢了岸,就撇下了所有的跟从了耶稣。’(4~11节)在人的无知更多显露的时候,主在加利利湖上让彼得和他的同伴真正的遇见了祂。彼得早就知道主,也见过主,(参约一40~42)但是他并不真正认识主。要认识隐藏了荣耀的主,必须要从里面遇见祂,在内心深处里去经历祂。不在里面认识主,就没有认识主的路,因为主是从那世界来的,要向人显明那世界的事。
一、在革尼撒勒湖边得着首批门徒(1~11节)
耶稣站在革尼撒勒湖边,众人拥挤他,要听神的道。革尼撒勒湖也就是加利利海(太四18),也称作提比哩亚海(约6:1、21:1)。那时湖边正停着两只船,有一只是西门彼得的,而船主正在洗网,这是渔夫在每次打渔之后的例行公事,以备下次再用。而加利利海的船一般都没有蓬,长7—10公尺,用这种船来讲道,一来可以避开人群的拥挤,二来又可以让更多的人听清楚。就坐下,从船上教训众人。”“坐下,”这是当时教师教导人时惯用的姿势(参四20)。“耶稣教训完众人之后,就对西门彼得说:“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渔。”在深水处下网打渔最好的时机通常是夜间而不是白天,并且彼得等人是有经验的渔夫,但彼得还是依从主耶稣的话下网打渔,结果大丰收,渔网还差点裂开。这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属灵的原则:属灵的追求(例如读经、祷告),总要往深处花工夫,才会有丰富的收获。 这时西门彼得认识到主耶稣的神圣大能,顿时发觉自己的罪孽深重、无地自容,就像许多人越接近神就越觉得自己有罪和不配! “西门彼得看见,就俯伏在耶稣膝前,说:‘主阿,离开我,我是个罪人。’”彼得在下网之前称呼祂‘夫子’(参5节),如今因看见神迹,认识祂是主,就改口称呼‘主阿’。凡认识耶稣是主的,也必立即觉到自己是个罪人。人在神的光照之下,就看见自己的罪污和不配(参赛六5)。我们越认识主,也必越觉得自己的败坏;我们若还觉得自己不错,就证明我们还不够认识主。彼得等人早已跟从了主耶稣(参约一40~42),后来又回去捕鱼为生,现在主第二次呼召他们,要他们放下职业,从事“得人”的传道工作。‘得人’就是将人带进神的国度里。主第一次的呼召,使他们得救(约一35~42);第二次的呼召,使他们得人。得救在先,得人在后。人是要‘得鱼’──属地的财富,而神是要‘得人’──神恩典的对象;跟随主的人,必须舍弃鱼而为主得人,并且该先把自己这个人让主得着。“跟从了耶稣,”意即作主的门徒;古时犹太拉比收门徒,不单是传授道理教训,并且无论拉比走到那里,门徒就跟从到那里,藉着日常生活在一起,使门徒可以学习为师者的行事为人。跟从主耶稣,必须先有所舍弃;凡不肯为主舍弃的人,就不配作主的门徒。凡想跟从主的人,都必须愿意为主付上‘作门徒的代价’“不要怕!从今以后,你要得人了。”耶稣呼召彼得等人,赋予他们一个神圣的使命就是将人带进神的国度里,结果彼得等人就撇下所有跟随耶稣,他们并不是第一次和耶稣见面(参约1:40-42、2:1-2),但这次他们显然立定心志跟随主耶稣。
二、洁净长大痲疯的(12~16节)
5:12-14记载耶稣医治一个麻疯病人的事迹。当时社会视大麻疯为不洁的病,患者必须远离人群而居,在路上遇见人也要远远的大声呼喊:不洁净,警告人避开。路加形容这个患者病情严重,因为他“满身长了大麻疯”,因着他对耶稣的信心,果然得到医治。主的“能”是能力的问题,主的“肯”是旨意的问题;主的能力是受祂旨意所支配的。罪人得医治的条件乃是:(1)要认识自己的败坏;(2)向主俯伏,承认自己的罪;(3)相信主有医治的能力;(4)求主耶稣。‘摸,’在圣经里代表联合;主这位属天的大医生,乃是藉着与我们联合,从我们的里面医治我们。按旧约的律法,痲疯病患得痊愈后,要去给祭司察看,经祭司认定已洁净后,他就可以献祭;既献了祭,就在众人面前有了见证,成了一件推不翻的事实了(利十四2~20)。根据利14:2-32记载,麻疯病患者痊愈后须有祭司验明,以及献上祭物,才可以回复正常的生活。耶稣敦促那人遵守律法,向祭司提出已蒙医治的证据,向当权者见证基督的事工,并得到礼仪上洁净的证明,好让这个人能重新被社会接纳。当时还是过渡时期,还未正式进入恩典时代中(因主耶稣尚未钉死十字架、完成救赎大工),所以犹太信徒仍须按照旧约律法的规条行事。属天的人不喜欢显扬(“不可告诉人”),而喜欢隐藏。因为主知道人心里所存的(约二25),祂不愿意人因着不良的动机而来跟随祂。5:15-16短短两节记载了耶稣的名声显扬,吸引多人聚集,但主耶稣并没有被人群牵着走,也没有因着解决人的需要而忽略与天父的关系,他宁愿退到旷野祷告。我们的生活也该一面学习关顾别人,服事别人;另一面更要常常祷告,和主交通。
三、医治瘫子(17~26节)
这里记载有一天耶稣教训人,有法利赛人和教法师在旁边坐着。法利赛人名字意思是分离者。‘法利赛人’是犹太教中最严谨的教派,自夸有高度圣洁的生活、对神敬虔、并具丰富的圣经知识。‘教法师’乃文士的别称(参21节),指对旧约圣经具有解释并教导权威的人;文士大多数属于法利赛人,但并非所有的文士都是法利赛人。在耶稣时代,人数约有六千人左右,散布在整个巴勒斯坦地,是会堂里的教师,人们心目中的宗教楷模,自命为律法的护卫者,监管人们正确的遵行律法。教法师也就是文士,专研读、解释并教导律法,大都属于法利赛派。这时,有人用褥子抬着病人,从屋顶垂下去到耶稣面前,典型的巴勒斯坦的房子,都有一个平顶,人可以从外面的楼梯上走上去,屋顶通常是用一层很厚的黏土造成,经石轮压过,下面借树枝编成的席子横排在木梁上来支撑着。耶稣因着他们的信心,就赦免那病人的罪,解决他心灵最大的需要,但却引起法利赛人的议论,指耶稣说了僭妄的话,因为在犹太神学中,连弥赛亚也不能赦罪,因此耶稣赦免人的罪就等于自称是神。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宣布某人的罪获着赦免很容易,因无从对证,但叫瘫子起来这话就不容易,因为结果如何是有目共睹的。于是耶稣医治瘫子,叫他立刻起来,表明他有神的权柄能赦免人的罪。人所注重的是身体的医治,主耶稣所注重的是灵魂的医治。我们应顾念灵魂过于身体,顾念那永存的过于暂时的(林后四16~18)。他们的信心,”‘他们’是指抬瘫子的人,可能也包括那个瘫子本人;无论如何,这也表示代祷的信心,相当有功效。
“你的罪赦了,”瘫子不能行走乃是外面的症状,实际上他的里面有罪乃是他的病因;主在这里点出罪恶的问题,一语道破一般人生病的症结所在。疾病虽不一定是出于人犯罪的结果(约九1~3),但仍有此可能,故我们生病时应当到主面前求问,是否有什么事得罪了主。他们的祷告是‘病得医治’,但主的答应是‘罪得赦免’,附带‘病得医治’(参25节);主虽然不直接答应我们的祷告,但祂知道什么是我们真实的需要。主先赦免他的罪,然后才医治他的病;我们寻求病得医治,必先对付我们的罪(参雅五16)。犹太人认为,除了神自己之外,任何人都没有赦罪的权柄;‘僭妄的话’意即说话越过本分,窃夺神所专有的赦罪权柄。文士们因为心里有老旧的观念,所以不能接受主耶稣的话;我们每一次来到主面前,应该倒空一切,才能领受主崭新的话语(参一53)。主在这里并未说‘那一样难呢?’因为在祂并没有难成的事(耶卅二17)。‘赦罪’是权柄的问题,‘行走’是能力的问题。权柄和能力都是祂的(启十二10)。
从人的角度来看,宣布人的罪获神赦免,因为无从对证,所以比较容易;但叫瘫子起来行走,因其果效有目共睹,所以较难。人是看外表的后果──“行走”;主是看属灵的实际──‘赦罪’。必须先求属灵的实际,再求外表的后果,才能避免人工、假冒;但也要以外表的后果来证实里面的实际,才不致落于空谈。“行走”是能力问题,‘赦罪’是权柄问题。没有能力,权柄是空洞的;没有权柄,能力是不法的。瘫子的得医治,是因为罪得着赦免;而罪的得赦免,是因着信心(20节),不是因着行为。那人起来行走,证明他已得着医治;而他的得医治,又证明他的罪已蒙赦免。由此可见,主耶稣确实有赦罪的权柄(徒五31)。
四、呼召税吏利未(27~32节)
利未,”又名马太(参太九9),原是替罗马政府征收税款的,当时像他这样的税吏,一面压榨同族的人,一面侵吞税款,所以犹太人对他们极度憎恶,视他们如同罪人。利未那时正坐在进出口收税的地方,耶稣呼召他,他就撇下所有跟从了耶稣。这是第二次记述‘撇下所有的跟从主’的事例(参11节)。前一次彼得等人撇下所有的,乃因看见主奇妙的作为;但这一次利未只听见主的呼召而已,可见他的‘撇下’更胜于彼得等人。利未也是马太在自己家里为耶稣大摆筵席,有许多税吏也在其中,对法利赛人来说,那些不守摩西律法和口头遗传下来的规条的人就是罪人,大家应该避开这些人免被污秽,但耶稣却偏偏与这些人在一起,耶稣的回应是“无病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这话并非暗示法利赛人是无病的人或是义人,而是说人必须认识自己是个罪人,才能得到属灵的医治。‘罪人’是当时法利赛人用的特别称呼,指那些不遵照法利赛人礼仪规范生活的人。法利赛人和文士怀着传统的宗教观念,认为神是以公义对待人,所以凡是属神的人应该洁身自爱,不可和罪人交接来往。但主耶稣却一反人们的宗教观念。“无病的人用不着医生,”这话并非承认法利赛人是‘无病的人’,而是说他们不以为自己有病。主启示祂是‘医生’,表明祂是以医生医治病人的态度,而不是以法官审判犯人的态度来对待世人。换句话说,祂对待世人不是根据公义,乃是根据怜悯和恩典(罗九15)。
五、论禁食和新旧难合的比喻(33~39节)
本段经文记载法利赛人接着又提出施洗约翰和法利赛人的门徒常禁食,过刻苦简朴的生活,但反观耶稣的门徒又吃又喝。耶稣就以两个比喻来回应他们。第一个比喻是新郎与陪伴之人,新郎就是耶稣,当耶稣和门徒在一起的时候,门徒应当欢喜快乐而不是禁食,但当耶稣离开他们之时(新郎被带走),禁食却是合宜的,因为禁食是自我降卑和悲伤的表现。禁食原是真虔诚、真悔改的表露,但若演变成按惯例而禁食,就失去其意义。禁食本身并非目的,禁食只应在适宜的环境下才作。
﹞古时中东地方的人在婚礼以前,新郎有年轻亲友作‘陪伴的人’,和他一起饮酒欢闹,持续数日(有时达一周),然后才起程前往迎娶新娘,那时陪伴的人就要感到寂寞了。新约圣徒的属灵生活,不是苦修禁欲,而是有圣灵中的喜乐(参罗十四17)。信徒为着与主同心负轭,有时需要禁食祷告。对于等候主这位新郎再来的人们,禁食等候乃是合宜的操练。
第二个比喻是提到新衣补旧衣、新酒装旧皮袋,这都是不合宜,而耶稣所传的真理就好像新衣、新酒,必须补在新衣上,装在新皮袋里,可惜的是法利赛人却只喜欢陈酒,因为他们不愿意改变他们传统的宗教方式,去试着接受耶稣所传的福音。从新衣服上撕下来的一块布,因未曾缩过水,若用来补在‘旧衣服’上,当洗衣后晾干时,因新布会收缩,就会把旧衣撕裂、烂得无法补救。‘新衣服’象征主耶稣降世为人所完成的救赎大工;‘撕下一块来’意指不肯全部接受,而只局部地接受,特别是只愿接受主有关道德的教训并效法祂的好行为。“补在旧衣服上,”‘旧衣服’象征我们靠着老旧的天然生命而有的行为,它总是破绽百出;‘补’字表明我们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完全,所以想藉模仿主耶稣生活为人的榜样,来作修补、改善的工作,却不肯接受主耶稣在十字架所成功的救恩。 “就把新的撕破了,”指误解了主的救恩,并贬低了它的价值。
这给我们很好的提醒,千万不要落入传统的宗教规条当中,只看重仪式、规矩和知识,而忽略了圣经的真理,不能常常心意更新而变化,随时顺服圣灵的教导和带领。求神帮助我们能与主保持亲密关系,按着主的心意而行,过讨他喜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