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主耶稣的同情与怜悯
主耶稣向门徒讲完第六章里所记的话,‘就进了迦百农。’在那里发生了一件事,印证了主所说的话是对的,是准确的,是经得起事实的考验的。我们常常觉得主的话是好听,却不好行,因为主的话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调和不来,我们以为主的话很高,很理想,但不切合实际,我们在地的生活是这样的现实,要照主的话行,那是行不通的。这种想法确确实实是人的愚昧,为自己而活,只看重属地的好处,而不肯去得属天的丰富。但是认识主权柄的人并不这样想,他们信靠神是信实的,必要将祂的应许兑现,叫信靠祂的人沉浸在祂丰盛的恩典中。迦百农的百夫长所作的,就是神信实的见证。
一、对百夫长──因赞赏其信心而医治他仆人(1-10节)
‘百夫长’是当时罗马军队的一种官衔,辖管一百个兵卒;是希律王管辖下的一个外籍军官。所宝贵的仆人,表明这仆人在百夫长心目中的地位。百夫长的为人,从他对仆人和犹太人的爱心,可知他是一个关怀别人的人,所以他仆人的病于危在旦夕时还能得救。百夫长对耶稣和祂所行的事也极关心,所以他对耶稣有充足的信心,深信主耶稣能医治他仆人的病,因而他请求犹太人的长老协助,求助于耶稣。‘长老’是指德高望重的乡绅和民间领袖。神的儿女应当顾到别人,常常把人带到神面前来,为别人代求。同情属下的疾苦,为别人代祷,这是爱的流露,也是信主之人的最佳榜样。百夫长因认识主的权能,所以就更谦卑自己,犹太人的长老说“这是他配得的”, 因为他‘爱百姓’表示他有良好的为人生活;因为他‘建造会堂’表示他有良好的宗教生活。信徒不但要有人前的生活,也要有神前的生活。在犹太人的长老眼中,百夫长是‘配得的’(参4节),但百夫长却“自以为不配”;真正有信心的人,乃是谦卑的。真正爱人的,也必爱神,愿意帮助人亲近神、敬拜神。百夫长自己却说“不敢当”, ,”一面觉得他不配,另一面他认识主是超越空间的神。自以为不配去见主,他深信只要主说一句话,他的仆人必得医治。百夫长实在认识主耶稣的权柄和能力,他知道救主医治的权能是在祂的话里,所以他只要主的‘一句话’就够了。百夫长知道:他只要服从上级,他就有权吩咐下属。他以这个原则向主祈求。因为他知道主常在天父的权柄之下,所以祂必有神的能力。百夫长也从自己对属下说话带着权柄一事,认识到主的权柄更是在祂的话里。“就希奇他,”福音书两次记载主耶稣感到‘希奇’,一次是希奇外邦人的信心,一次是希奇以色列人的不信(参可六6‘诧异’原文与这里的‘希奇’同字)。“这么大的信心,”信心是根据我们对主的认识而有的,因为祂是我们信心的创始成终者(来十二2)。以色列人因不够认识主耶稣,所以没有‘这么大的信心’。耶稣对百夫长大大称赞说:“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更证明了外邦人可以因信而得到耶稣基督的救恩。百夫长的信心,是基于他对主权柄的认识;我们若是对主有更深的认识,也就有更大的信心。信心是享用属天权柄的路。人必须用信心才能接通神的权柄,带下神的能力和祝福。信心的果效是能够看得见的。
二、对拿因城的寡妇──因怜悯其处境而叫她独子复活(11-17节)
拿因城在耶稣家乡拿撒勒东南方不远。当耶稣从迦百农来到拿因城时,有很多的人与祂同行,将近城门时和另一队送殡的行列相遇,寡妇丧子是人生极悲惨和绝望的不幸遭遇。死者是独生子,而他母亲又是寡妇,表明人生的希望完全破灭。 主耶稣满有怜悯,不但向那伤心痛苦的寡妇说安慰的话,并且祂也向死了的少年人说话:“我吩咐你,起来!”那少年人便从死里复活,可见耶稣确是使死人复活的救主。主是生命的主,祂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祂所行的事使众人都惊奇,归荣耀与神。在旧约时代,曾有两位大先知叫死人复活,一位是以利亚,他叫撒勒法寡妇的儿子复活(王上十七20~23);另一位是以利沙,他叫书念妇人的儿子复活(王下四32~35)。不是那寡妇去找主,乃是主来找那寡妇。当我们遭遇不幸的时候,祂总是主动的来眷顾我们。
三、对施洗约翰──当着门徒的面劝勉,背后称赞(18-35节)
1、 施洗约翰的困惑(18~23)
‘约翰’是指施洗约翰(参20节);这时他本人虽被希律监禁(参三20),但他的门徒仍可探监,领受训诲并传递讯息。‘这些事’就是主耶稣医病和使死人复活的事(参2~17节)。
施洗约翰因不知耶稣是否那将要来的弥赛亚而困惑,是什么原因呢?“他便叫了两个门徒来,打发他们到主那里去,”施洗约翰是在监里打发他的门徒(参太十一2);‘便’字说出他打发门徒的动机,与他所听见耶稣的事迹有关(参18节),或许他认为:1.耶稣所言所行,不符他对‘弥赛亚’的期望。2.耶稣既能行这些神迹奇事,为何不能使他免于牢狱之灾?所以就差遣他的门徒去质问主耶稣。
“那将要来的是你么?”约翰的意思是说:‘你到底是不是弥赛亚(基督)呢?’他这话并不是怀疑主,而是对祂表示失望。“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这是对主一种反面激将的话,盼望祂能显出弥赛亚的作为来,即率领犹太人反抗罗马帝国,复兴犹太国。施洗约翰从监里打发两个门徒来问耶稣:祂是否就是那将要来的弥赛亚?约翰的困惑是:为什么耶稣还未将群众组合起来推翻罗马政权,建立神的国度呢?耶稣以祂医病,赶鬼……使死人复活的行动作为答覆。这正是那应许要来的弥赛亚的工作,而更重要的是穷人(虚心的人)有福音传给他们,主乃是要藉着福音使人与神和好。人在患难中容易起困惑,因此当我们身陷危难时,要特别注意不可中了魔鬼的诡计,而去怀疑主的心意。当我们在患难中,要学会眼睛只看主,不看环境。主若为我们作什么事,我们当感谢主;主若不为我们作什么事,我们也当感谢主。主的作与不作,都有祂的美意。人天然的忍耐总是有限度的,“等候”的时间长久了,就会渐渐地不耐烦,乃至对主生出埋怨来。许多主的仆人,不是在那里事奉主,而是要主来事奉他们。
在旧约里面,从未有过“瞎子看见”的神迹,但曾藉先知以赛亚豫言,当弥赛亚来时,祂必能叫瞎子的眼睁开(赛卅五5)。“你们去把所看见、所听见的事告诉约翰,”主耶稣受到施洗约翰的质疑、顶撞,却丝毫不以为忤,反而在此将祂自己更多向他启示。‘所听见的事’指主的教训(言语);‘所看见的事’指主所行的神迹(行为)。 “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痲疯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主耶稣是要藉祂所行的这些事作为证据,让施洗约翰明白祂就是弥赛亚。
2、耶稣论约翰(24~29)
施洗约翰开始出来传道时,是在犹太的“旷野”(参三2);那时,许多人都“出”去到约翰那里(参三7)。 “约翰所差来的人既走了,耶稣就对众人讲论约翰说,”主耶稣是在约翰的门徒面前说鼓励他的话(参22~23节),而在其背后说称赞他的话(参24~28节)。“你们从前出去到旷野,是要看什么呢,要看风吹动的芦苇么?”意即人们不会特意去观看平凡的事物。“细软衣服,”指宫廷华服。主的意思是说,你们不要以为约翰是一个贪图安逸舒适的人。一般人常喜欢按外貌认人──看人的口才、学问、穿着、打扮等,而不会看人的内心(参撒上十六7)。“先知,”是为神说话的人。施洗约翰不只是为主说话,且是当面推荐基督的人,所以他比先知大。并且约翰乃是时代转移的界标──是从先知(律法)时代转为恩典时代的人物──故“他比(众)先知大多了”。
一个人的大小,不是根据人的评断,乃是根据主的评断。亲身经历基督(施洗约翰),比讲说一位看不见、摸不着的基督(先知)更有用。“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大过约翰的,”这里所谓的大小,并不是指地位或职事的大小、高低,而是以人和基督的关系远近为根据。凡妇人所生的圣经人物,如亚伯拉罕、摩西、以利亚等伟人,他们不过是‘从远处望见’基督(来十一13),而施洗约翰则是亲眼看见基督,故他比他们都大。“然而神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神国里最小的’指一般信徒,他们有基督住在他们里面(西一27),而施洗约翰只在身外认识基督,故不如信徒大。再者,新约里面最小的信徒,乃是教会的一份子,也就是基督新妇的一部分(参弗五25~27,32),而施洗约翰不过是新郎的朋友而已(约三29),故由这个角度来看,也是比施洗约翰大。一个人的大小,乃在于他和基督的关系如何;人越与基督亲近,他就越大。耶稣称赞约翰为弥赛亚的开路先锋,他放弃安逸,过着旷野艰苦的生活。他将生命奉献给神,为天国而努力,因此赢得主的称赞。就以神为义,”意即自认有罪,并承认神要求人悔改与受浸乃是合理的事。竟为自己废弃了神的旨意,”意即拒绝了神为人所豫备的救赎方法;他们拒绝接受约翰的洗礼,即表示他们拒绝神对施洗约翰的托付(参三2~6),所以是弃绝了神的旨意。
3、荒谬的世代(30~35)
耶稣指摘这世代的荒谬:对福音的反应迟钝;将约翰为主传道而受苦反说成被鬼附的人;对主耶稣平易近人,作罪人的朋友也有批评。主明白告知世人,这正是神的智慧。
现今的世代邪恶,容易使人糊涂(弗五16~17),“好像孩童”般无知,对于主和属主的事,感觉麻木且迟钝。我们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总要作大人(林前十四20)。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要彼此同心(罗十二15~16)。吹笛不跳舞,举哀不啼哭,说出以色列人缺乏属灵的感受和反应。今天在神儿女中,这种现象何等普遍!信徒应当有柔软的心灵,一面以神和属神的一切为喜乐(路一47),一面又因神之外的一切而哀恸(太五4)。
基督教不是‘不吃不喝’,基督教也不是‘也吃也喝’;基督教不是注重人外面的作法,乃是注重人里面的存心。神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罗十四17)。
四、对有罪的女人──爱大赦免也大(36-50节)
“那城里有一个女人,是个罪人,”她用香膏抹主耶稣的故事,与马利亚膏主并不是同一件事,其理由如下:1.地点不同:这里的‘那城’是在加利利;马利亚膏主是在耶路撒冷近郊伯大尼(参太廿六6)。2.时间不同:这次是发生在主出来传道的中期;马利亚膏主则发生在主传道的末期(参约十二1~8)。3.人物不同:这个女人‘是个罪人’,可能指她是个妓女;而马利亚是个爱主(参十38~42)、且受人尊敬的女人(参约十一31,45)。4.摆设筵席的主人不同:虽然两个人的名字都是‘西门’(参40节),但这一个主人是个傲慢的‘法利赛人’(参39,44~46节),而那一个是‘长大痲疯的西门’(参可十四3)。
膏抹主的女人 “挨着祂的脚哭,”。古时犹太人坐席的姿势,乃是侧身斜卧在榻上,头部靠近餐桌,把双脚伸向背后,因此别人挨着脚,并不会搅扰到正常的用餐和对话。 她被城里的人公认是犯罪的女人,她伏在耶稣的脚上哭,并用自己的头发擦干脚上的眼泪,又用嘴亲,以及用香膏抹主的脚。这一切的行动是由于她的罪已被赦免,因着得救的喜乐和感恩,而发自内心对主敬爱的表现。这种对恩典的回应,也是每一个信徒当学效的,特别是信主的时间越久,便越会容易冲淡我们对恩典的敏感度,因而也只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已,这正是我们当醒悟的时刻,努力成为一个知恩感恩的人。在耶稣的比方中,他问道:这两个人那一个更爱他呢?”主的问话,并不是说爱是得恩免的原因,乃是说爱是得恩免的结果。当时犹太人设筵招待客人,最起码的礼仪乃是:(1)在客人进门时,主人命仆人备水给客人洗脚;(2)与他亲嘴(参45节);(3)用油给他抹头(参46节)。 ‘用水洗脚后擦干’,与‘用眼泪洗脚后以头发擦干’是一个对比。
第47节很容易叫人误会,以为爱多的就多得赦罪,爱少的就少得赦罪。但主的意思刚好相反,这里乃是说,因为她的爱多,就证明她得的赦罪多;至于那爱少的,则证明他得的赦罪少。爱的多寡,不是我们蒙赦罪多寡的原因,而是我们蒙赦罪多寡的后果表现。我们对自己的罪得赦免的感觉越深,就越爱主。对自己罪的觉悟少的人,就不觉得需要主;对自己的罪觉悟越深,越觉需要主的救恩,因而爱主的心也就越多了。我们如果记得自己的罪是怎样得了赦免,我们就不能不爱主了;如果十字架有一天不再感动我们,那就证明我们已经堕落了。这有罪的女人并没有说什么话,只在主的脚前作了三件事(参44~46节),主却称赞她的“爱多”;爱主的实际行动,比说千万句爱主的话,更能摸着主的心。主在本节的断语也表明,那法利赛人西门虽然大摆筵席请主吃饭,却不如那有罪的女人所摆上的;主的眼目所看的,不是我们为主作了多少,乃是我们爱主的心有多少。最后,耶稣对那有罪的女人说:“你的信救了你,”可见信心才是人得救的真正原因。“平平安安的回去罢,”‘平安’乃是罪得赦免以后所产生的心境。它不是环境的平安,乃是一种心境的平安(参约十六33)。信心带进救恩,救恩带进平安。凡来到主面前的人,不仅罪得赦免,并且里面还会充满了基督的平安而往前去,所以我们应当时常来亲近祂。
2025-04-22
2025-04-22
2025-04-17
2025-04-16
2025-04-11
202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