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0
欢迎光临太原市基督教会网站,桥头街基督教堂欢迎你
   
文章正文
【路加福音】查经 第九章
来源:罗海良 | 作者:Amy | 发布时间: 2021-08-09 | 248136 次浏览 | 分享到:

9章:耶稣的身份与启示及门徒的难处

主耶稣在地上所作的,不单是自己显出神的权柄,也造就门徒能使用神的权柄,因为人本该是显明神权柄的器皿。主先在门徒身上作工,让他们先经历这个权柄的恢复,以后也在救恩里,把这个权柄的恢复作成在众人的身上。主当日在地上所作的,叫地上的权柄受了震动,‘分封的王希律听见耶稣所作的一切事,就游移不定。’神的权柄一显出,地的权势就受到震动。但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带出神的权柄来呢?这是个关键性的问题。主为了使门徒们能成为显出神的权柄的器皿,祂给他们造就,祂要让他们去经历神的权柄。经历过神的权柄,顺服了,也享用了,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器皿,先接受了神的权柄,然后才流出神的权柄。

一、耶稣差遣十二门徒(1~6)

“耶稣叫齐了十二个门徒, 给他们能力权柄,””‘门徒’指那些跟随主、接受主严格训练和管教的人。‘能力’与医治病症有关;‘权柄’与制伏鬼魔和教训人(参2节)有关。“耶稣叫...了”就必然会“给他们能力权柄”。这说出主所呼召的,祂必负责赐给足够的能力;主的呼召与托付,从不超过祂恩典的备办。门徒是先蒙召,后被差遣出去传福音的。主赐给他们医病赶鬼的能力和权柄,目的是要见证福音的大能。主先给予他们装备和训练,然后才差遣他们出去。门徒奉差遣,凭信心出去应过简朴的生活、并接受别人的款待。无论进入哪家都要向他们问安;若被拒绝接待,就离开那家,但平安却归于他们自己。门徒照着主的吩咐,带着主的权柄出去宣传福音,并医治疾病。

主命定叫传福音的靠着福音养生(林前九14),因此,主的工人奉差遣到神的子民中间作工,不必为日常生活作多余的豫备。不过,主的工人对不信主的人应当一无所取(约参7)。为主作工,应当舍弃今生的享受,和对神之外的倚靠,所以主说不要带衣食和钱财;但是作工需要有属灵的权能(“拐杖”)。主的工人要对神有信心,不倚靠无定的钱财,只倚靠那厚赐百物给我们享受的神(提前六17)。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不要随身携带钱和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规定,到了主耶稣要被捉拿之前就取消了(参廿二35~38),所以今天我们应用这段经文,只能取其精意,不能照字面遵从。一个主工人的生活原则是:不需要为自己豫备什么、打算什么或考虑什么,而要在自己身上证明神能养活我们,祂负我们一切的责任。“无论进那一家,就住在那里,也从那里起行。”主的意思是要祂的工人专心传道,而不要寻找更舒适的住处,见异思迁,以致被生活的享受所分心。我们与人的关系,应当建立在彼此和主的关系上。存心敬畏神的人,必然会敬重并接待神所差遣的人。“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当法利赛人离开一个外邦地区时,通常作此象征性的动作,表示与外邦人的‘不洁’无分无关。是对拒绝基督的人或地方表示:他们自作自受,将来的结局与我们无分无关(徒十三50~51)。


二、希律坐失良机(7~9)

“分封的王希律,”是大希律(太二1)的四个儿子之一,又名希律安提帕,从主前四年至主后卅九年,统治加利利和比利亚(约但河东南部)。希律曾因自己犯罪而处死施洗约翰,现在他听闻耶稣的名而心中顿感不安;罪成为他的控诉者,可见罪能使人失去平安。有人误会主耶稣是施洗约翰复活了,这证明约翰真‘像’基督;他真是基督的见证人,无论是生、是死,都叫基督在他身上照常显大,他‘活着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处’(参腓一20~21)。‘先知’是奉神差遣向祂的子民传讲神的话的人;‘以利亚’是犹太人中最出名的先知。希律想要见耶稣,当然不是出于信心,而是由于好奇(参廿三8),甚至怀有恶意(参十三31)。


三、耶稣是生命的供应者(10~17节)

摩根说:‘对统计数字的热衷,乃是自我为中心的作法,属肉体而不属灵。’我们如果要在恩典上长进,必须多有单独的时候。与人交往并不一定会叫我们的灵得到多大长进。一小时安静的祷告所给我们的进步,常常比一整天与人交往所得到的更多。我们需要单独的与神同在。单独亲近神,与神面对面的交通,能带给我们有活力的事奉门徒回来向主报告传道的果效,主耶稣带他们到伯赛大,但在那里又被许多人包围,要听主讲神国的道。主从来不会因为忙碌而没有给人祝福。主虽被人打扰了安静的时刻,但祂并不认为这是一件讨厌的事,祂总是善待众人。“医治那些需医的人,”主的医治和拯救是有条件的,就是我们必须觉得有‘需要’;凡有需要却不觉得的人,主虽有大能,却仍不能医治并拯救他。 “日头快要平西”,“野地”,“众人”是当时的状况,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会遭遇如此的困境,解决的办法是到主面前来告诉祂,但不要自己出主意。门徒的意见是叫众人散开自谋食宿问题,主却说:“你们给他们吃吧!”主这话是要逼门徒们转向祂,而认识并经历这位满有怜悯和能力的主。主这话表明门徒有东西可以给人吃,只是他们不知道而已;主在供给众人之前,总是先供给亲近祂的人。他们只找到五个饼两条鱼,又怎能足够五千人去享用呢?但见他们将五饼二鱼献给主,经主望天祝福擘开后,就能使五千人吃饱而且有余了。我们若愿意甘心将所有的献与主,即使看来微小,但在主手中会成为多人的祝福。启示了传递祝福的步骤:1.“耶稣拿着,”先交在主的手中。2.“递给门徒,”经主祝福后递回给我们。3.“摆在众人面前”与众人一同分享。


四、祂是启示的中心

1、彼得认祂是神所立的基督(18~21节)

认识耶稣基督,乃是进入属天领域的入门;凡不认识耶稣基督的,就不能有分于教会与神国。“施洗的约翰,”他的特点在于生活的见证(参一6)。“以利亚,”他的特点是为神大发热心(参王上十九14)。“古时的一个先知,”‘先知’的特点是为神说话。施洗约翰、以利亚和众先知,都是为神所用、替神说话的仆人,他们顶多在某些方面好像基督,却不是基督。人若没有启示,就不能透澈的认识基督。彼得回答说:‘是神所立的基督。’”‘基督’意即‘受膏者’(但九26),这是指主从神所受的职份;神用圣灵膏祂,差祂来地上完成神的使命(参四18~19)。认识主是我们撇弃一切,竭力追求得着基督的起点(参腓三8~12)。因为犹太人对‘基督’(即弥赛亚)有错误的观念,认为那要来的弥赛亚是他们民族的救星,要来率领犹太人反抗异族的统治,建立一个纯犹太人的太平国度。所以若把‘祂是基督’宣扬出去了,对祂的救赎工作不但无益,反而会生乱。属血气的人不领会神属灵的事,反倒以为愚拙(参林前二14),所以不要随便把神圣的事物和经历告诉人(参太七6)。

2、祂豫言将要被杀后复活(22节)

“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主耶稣在地上时常用‘人子’自称,而不用‘弥赛亚’,这是因为当时犹太人心目中的弥赛亚,乃是奉神差遣来地上带领犹太人反抗罗马帝国,重建大卫王朝的政治人物,当然主不愿意犹太人误解祂就是那个人。‘人子’表明祂先受苦,后才成为得荣耀的弥赛亚(参赛五十三章;但七13~14)。主耶稣定意前往耶路撒冷受苦、受难,并不是逞匹夫之勇,乃是为遵行神的旨意,完成救赎大工。‘长老、祭司长、文士’乃公会的主要成员。‘弃绝’原文含有经过试验后加以弃绝的意思,故这是存心有意的弃绝,而不是被轻忽。信徒最深的十字架,不是不信的外邦人给的,而是在教会里面有地位、有圣经知识的人(“长老、祭司长、文士”)给的难处,并且这些难处是多方面的(“许多的苦”)。十字架包括三方面:受苦、被杀和复活;可惜一般基督徒仅仅认识并经历受苦的一面,而缺乏被杀和复活的经历。

3、背十字架跟从主是进荣耀的条件(23~26节)

 ‘舍己’意即不再以自己为生命和生活行事的中心。‘十字架’有两种:(1)基督的十字架──是为着赎罪(彼前二24);(2)信徒个人的十字架(他的十字架)──是为着将自己与主同钉(罗六6)。‘跟从’在原文含有‘不断持续下去’的意思。要‘跟从主’,就必须放弃世上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念,舍弃自己,完全为着遵行主的旨意,这样的人,才能从世界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凡在今世追求安逸,让自己的魂满足的,必要在来世叫魂痛苦,失去魂的享受;凡在今世为着主的缘故,使魂受苦的,必要在来世得着魂的满足。“人若赚得全世界,”‘全世界’意指一切在今生可能成就或获得的事物。人赚得全世界,只不过让魂得着短暂的享受;赔上魂生命,却叫魂受到永远的亏损。两相比较,何者有益,各人心中了然。世界只有在人还活着的时候,才有用处;但人不能用世界来换取生命,因此生命比世界更宝贵。“凡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当作可耻’是说可能因此而受到世人的羞辱;害怕羞辱是拦阻信徒将自己完全向基督委身的一个原因。“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表明当祂在荣耀里再临时,将会按照各人对祂的态度来施行审判。凡一心只想迎合并取悦这淫乱罪恶的世代,而不愿跟随并取悦基督的人,将来必无分于神的国度。

4、变像山上显出荣耀──单要听祂(27~36节)

“在没尝死味以前,”即‘在离世以前’。 “必看见神的国,”就字面而言,是应验在本章廿八至卅六节变化山上的经历(参太十七1~8)。由此可见,变化山上的异象,也就是神国度的异象。得胜的信徒虽然要在来世,才能丰丰富富地体验神国的荣耀,但在今世,也能豫尝得荣的滋味。耶稣带三个门徒上山,正祷告的时候,祂的面貌改变,衣服洁白放光,显出父独生子的荣光,这是神荣耀的光显在耶稣的面上(参林后四6)。“约有八天,”指从彼得认耶稣是神所立的基督之日(参20节)起算,到登上高山的那一天,中间共过了六天(参太十七1)。这里是将头尾两天也算在内,所以说‘约有八天’。“上山去祷告,”当时他们是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参太十六13~16),故那座高山很可能是‘黑门山’(参申三8~9;诗一百卅三3)。 “带着彼得、约翰、雅各,”他们在此代表新约信徒中的得胜者。“上山去祷告,”指在属天的境界里与神交通。以利亚未曾经过死而被提升天(参王下二11)。摩西虽死在摩押地,但无人知其坟墓所在(参申卅四5~6);又天使长米迦勒曾为摩西的尸首与魔鬼争辩(参犹9),暗示神保存他的尸身,使他能按原貌复活。故此二人,极可能是千年国度来临之前,被神使用的‘那两个见证人’(参启十一3~12)。

摩西和以利亚忽然显现,与耶稣谈论耶稣在耶路撒冷受死或祂复活后将要离世的事。他们二人代表律法与先知都一同见证神在耶路撒冷要成就的事;摩西代表圣徒之死(参申三十四5~6),以利亚是未经死而活被接升天的先知(参王下二11),表明当耶稣再来时,已死的和活着的圣徒都要得救与主同在。

彼得视摩西、以利亚与基督同等重要,要为他们搭三座棚;是的,在我们蒙恩的人身上,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在灵里深处,有主荣耀的显现;当祂向我们显现的时候,我们都会觉得“真好”。但耶稣大过摩西与以利亚,因神自己为耶稣见证说:“这是我的儿子,我所拣选的,你们要听祂。”接着摩西和以利亚都不见了,只见耶稣一人。摩西和以利亚虽是以色列人所最敬重的人物,但他们也不能与主相题并论;任何属灵伟人和宗教领袖,都不配分享基督的尊荣。我们的主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惟祂独尊。


五、在山下有污鬼的为害──门徒不能把鬼赶出(37~43节)

主耶稣曾赐给门徒权柄制伏一切的鬼。‘门徒’代表我们信徒。门徒不能医治,并非主所赐的权柄失效,乃因他们‘当时的情形’无法有效地运用权柄;信徒的属灵情况若是跟不上,便会限制属灵权柄的发挥。“不信”指没有信心;最叫主的心伤痛(“忍耐...到几时呢”)的,乃是我们不信的恶心(参来三12)。神的独生子在山上显荣,下山就遇见一个独生子被鬼附,祂斥责污鬼,治好那孩子,因为“神的儿子显现出来,为要除灭魔鬼的作为。”(约壹三8)。


六、豫言将要被交在人手里──门徒不能明白主的话(44~45节)

这位在异象中显出无比荣耀的君王,居然必须“被交在人手里”,这是表明得荣之前必先受苦(参彼前五1)。主耶稣再一次豫告祂要被杀和复活,但门徒仍旧一点也不明白。


七、彼此争论谁为大──门徒不知道神国度的原则(46~48节)

耶稣当面告诉门徒,祂将被交在人手里,但门徒都不明白,也不敢问。门徒反为了在天国里谁为大起了争论;耶稣以小孩作为示范,教导门徒:凡为主名接待这小孩的就是接待主,凡接待主的,就是接待差祂来的父神,凡谦卑像小孩子的便为大。喜欢为大的倾向是从旧人老亚当的生命来的,惟有活在新人属灵的生命里面,才能解决此问题。耶稣看出他们心中的议论,就领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自己旁边。小孩子并不自觉有什么可夸的,因此他的谦卑乃是诚实的谦卑;凡承认自己一无所是,一无所有,而只活在倚靠神恩典与怜悯中的人,他在天国里是最大的。主耶稣自己卑微,所以神将祂升为至高(腓二8~9)。在属灵界里的原则乃是,凡自卑的,必升为高(参路十八14)。人越谦卑就越能让神掌权,而越能让神掌权的人,在天国里也越大。‘为我名’有三个意思:(1)为着荣耀归主名的缘故;(2)因着主自己;(3)根据对方是属主的事实。‘接待’指欢迎、关心、乐意接纳。惟有将自己改变成小孩子的人,才会乐意接待一个在心志上仍像小孩子的人(参林前十三11;十四20)。这种的接待,是蒙主记念的(参太十42;廿五40)。


八、禁止别人奉主名赶鬼──门徒不知道主作工的原则(49~50节)

“耶稣说:‘不要禁止他;因为不敌挡你们的,就是帮助你们的。’” “不要禁止他,”显然地,主耶稣的胸襟,并不像祂的门徒那般狭窄。主所在意的,乃是人们实质上的荣耀祂,而不是人们外表上的跟从祂。 “不敌挡你们的,就是帮助你们的,”意即:凡是与我们同仇敌忾的,就是与我们有益的。对那些不跟从主却奉祂的名赶鬼的人,主叫门徒不要禁止他们,因为不敌挡你们的,就是帮助你们的。雅各、约翰对撒马利亚人不接待耶稣显得十分恼怒,他们根据圣经历史,要吩咐火从天降下烧灭他们(参王下一9~15);他们热心爱主,却不明白主的心意: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乃是要救人的性命。主在本节的话,似乎与本书十一章廿三节‘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彼此有矛盾,其实不然。主在十一章那里的意思是说:我们信徒在‘信仰上’和在‘敌对的人面前’,乃是和谐一致的,不可不同;而主在本节的意思是说:我们信徒在‘作法上’和在‘同工的人中间’,可以有所不同,应该彼此包容。信徒之间不可形成小圈子,排拒异己。


九、想烧灭撒玛利亚人──门徒不知道主作工的目的(51~56节)

主的道路有一定的方向,行事有一定的目标;我们跟随主,也必须有一个方向和目标。

保罗说:‘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三13~14)。这就是他追求的目标。

撒玛利亚位于犹太地的北面,当主前七百余年北国以色列亡于亚述后,犹太人多半被掳到亚述,而另将一些异族人徙置在该地(参王下十七章),从此那里居民的血统非常杂乱。到了耶稣的时代,犹太人视撒玛利亚人为‘杂种’,不屑与他们来往(参约四9) 在耶稣的时代,撒玛利亚人对于路过该地前往耶路撒冷守节的犹太人特别怀有敌意,拒绝提供住宿之处,因此住在加利利的犹太人,通常避免取道撒玛利亚,而沿约但河东边的路线南下耶路撒冷。十字架的道路是不受人欢迎的;什么时候你定意走十字架的道路,什么时候人就不接待你了。雅各和约翰的性格急躁,故被称为‘雷子’(可三17);此处他们又说了急躁的话。“像以利亚所作的,”先知以利亚曾叫火从天上降下来,烧灭亚哈王所派的军兵(参王下一10~12)。


十、有关跟从主的教训──门徒不知道跟从主的条件(57~62节)

 “有一人对耶稣说,”这一个人乃是文士(参太八17),就是旧约圣经学者;他不是蒙主呼召,而是自发自动的前来。“我要跟从你,”他可能是因见到主耶稣会医病赶鬼,想要从祂得些神奇的能力,期在宗教界中出人头地。主的话是在表明:连动物在地上都有栖息的地方,但主耶稣为了遵行神的旨意,却要牺牲家庭生活的温暖和安息。主说这话,不是要博得人的同情,乃是要指给我们看见,跟从主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反而会受到相当的苦。“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这句话表明主耶稣在地上没有安歇的地方;受苦乃是祂为人生活的记号(参二12)。“又对一个人说:‘跟从我来。’那人说:‘主,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犹太人非常重视殓葬亲人,认为是为人儿女者神圣的责任,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任何宗教义务,遇葬事时可以把宗教规例押后。 “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这是当时的谚语,意即养老送终。那个门徒的意思是说,他想要先对家人尽自己为人子的义务,然后才来跟从主。“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前面一个‘死人’是指‘灵里’死了的罪人(弗二1,5);后面一个‘死人’则是指‘肉身’死了的人。主在这里的意思,不是要我们神国子民一点都不照顾地上家庭的需要。(主在十字架上临死时,还把祂母亲托付门徒来照顾,参约十九26~27)。主的意思乃是说,我们不该等到属地的事务都办妥了,然后才来跟从主。“又有一人说:‘主,我要跟从你;但容我先去辞别我家里的人。’” “容我先去辞别我家里的人,”‘辞别家人’乃是生活中最普通的礼貌;即便是最起码的礼仪,如果放在‘立刻和完全顺服主’的前面,这也是错误的。“耶稣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主耶稣曾作过木匠(可六3);按传说,祂擅长制造犁柄和轭等耕田的工具,故祂对犁和轭相当了解(参太十一29~30)。“手扶着犁向后看,”古时用犁耕田,前有牲口拖拉,农夫双手扶着犁,定睛注视犁的前头,不可回头向后看。因一回头,犁便会倾斜,以致耕出歪斜的犁沟;同时,犁头也可能因此下得太深,以致牲口无力继续往前拖拉。我们一旦接受主的呼召,就当勇往直,义无反顾;瞻前顾后的人,一定不能作好主工。这里有三个具代表性的不跟从主或藉故推辞的人:第一个人愿意跟从主,但知道跟从主是要与主一同受苦,要付代价时,便犹豫不前了。第二个人是当主呼召他时,却藉口要履行孝道而推辞,因他不明白传扬神国之道比亲情更重要。第三个人虽有意跟从主,但顾虑太多,踌躇不定;主说:“手扶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