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0
欢迎光临太原市基督教会网站,桥头街基督教堂欢迎你
   
文章正文
【罗马书经文灵修】罗1:9-10
来源:李鑫 | 作者:桥头街堂办公室 | 发布时间: 2021-10-22 | 28825 次浏览 | 分享到:

每周经文:

我在他儿子福音上,用心灵所侍奉的上帝,可以见证我怎样不住地提到你们;在祷告之间常常恳求,或者照上帝的旨意,终能得平坦的道路往你们那里去。

——《罗马书》1章9-10节


经文解析:

在原文中,第9节和第10节的衔接处没有标点符号,所以《罗马书》1章9-10节是完整的语句。根据原文,第9节和第10节可以直译为:“因为我的见证人是上帝,我在我的灵里面、在祂的儿子里面所服侍的上帝,(以致)我[如此]始终地、不断地,回忆/纪念你们的,[且]常常在我的祈祷中祈求;现在或许我在上帝的旨意中走对了路,[能]来与你们一起。”如果与和合本对照,有几处词汇需要解释:

1、心灵( G3000 V-PAI-1S ἐν  G1722 PREP τῷ  G3588 T-DSN πνεύματί  G4151 N-DSN μου)

根据原文,“心灵”直白的意思是“在我的内心/生命里面”,保罗使用这个词汇是说明为他作见证的上帝,是被保罗置于生命的深处和中心。虽然这个词汇简朴直白,然而却体现出保罗对上帝最纯朴的爱——即,将上帝视为生命的中心。根据保罗的书信,所谓“中心”即为“忠心”,正如《哥林多前书》4章1-2节中所言:“人应当以我们为基督的执事,为上帝奥秘事的管家。所求于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所以,侍奉上帝是从“心”开始。

2、不住地提到(ἀδιαλείπτως μνείαν)

根据原文,“不住地提到”的意思为“始终被纪念、反复地回忆”等含义,保罗使用这个词汇是表示他时常挂念罗马的教会。不过,在历史上,罗马的众教会并非保罗亲自建立,同时在写《罗马书》之前保罗也未曾造访过罗马城,那么保罗又怎会反复提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呢?因为在罗马有教会、有肢体、有家人,故而保罗与他们虽未谋面,却是相知相爱。

在古代罗马社会,存在浓厚地社群观念,人人都有各自的群体归属,或者家族、或者宗教、或者社会阶级等等,人与人之间远近亲疏的关系是由群体所决定,而非个人之间的交往或交情。所以,社会阶层较低的人,是不可能与较高阶层的人建立个人的友谊;同理,相同社群的人虽未曾谋面,但却依然存在亲近的关系。故而,保罗对罗马的纪念表明,在基督里所形成的教会群体中,不同地方、阶级、性别的肢体虽互不相识,但仍旧情同手足且接纳对位为家人。

3、照上帝的旨意( G4218 PRT εὐοδωθήσομαι  G2137 V-FPI-1S ἐν  G1722 PREP τῷ  G3588 T-DSN θελήματι  G2307 N-DSN τοῦ  G3588 T-GSM Θεοῦ)

根据原文,“照上帝的旨意”的意思是“在上帝的旨意中走对了路”,保罗是希望他前往罗马的行程是在上帝的带领中。所以,保罗使用“照上帝的旨意”是显示出,他罗马的关键因素是在于上帝是否允许。根据《使徒行传》和保罗书信的记述,保罗是个十分在意上帝旨意的使徒,他特别关心自己是否按照上帝的心意而行(参 徒16:6-10)。其实,不仅是保罗,而是《圣经》中的伟人们,均有认知聆听和寻求上帝心意的美德。对于当下受时效、效益和速度影响的基督徒而言,要学习在忍耐、等候中寻求上帝的旨意和引导,无疑是重要的功课。


经文默想:

《罗马书》大约成书于公元57年左右,是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的作品。所以,保罗在写《罗马书》时,实际不曾与罗马教会有所交往。况且,根据较为可信的研究表示,罗马最初的教会是由在五旬节中,因聆听彼得布道而皈信基督且居住在罗马的犹太基督徒所建立。所以,保罗或彼得也不曾是罗马教会的建立者。如果按照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保罗与罗马教会实际毫无瓜葛。不过,保罗的时代看重群体而非个人,人与人之间是在群体中建立关系,而不同群体或阶级之间的个人比较难建立友谊。所以,在当时的社会关系中,人与人的密切关系是在群体内建立的。然而,即或是公元1世纪的基督徒,也不可能仅有一种社群关系,例如,腓利门不单是基督徒,也是奴隶主(参《腓利门书》);但是,保罗却劝勉腓利门要以基督的爱对待阿尼西母,由此希望腓利门能以教会中的群体关系接纳阿尼西母。

保罗对待罗马教会和腓利门的劝勉,不仅表示社群是建立关系的关键之处,而且要以教会为优先和中心的关系群体。所以,保罗的劝勉、榜样和见证挑战着现今基督徒的信仰生活,我们是否能真以家人的态度和眼光接待周围的肢体吗?其实,在教会生活中,基督徒之间也往往会被“人情”所累,但是耶稣却教导说:“有求你的,就给他”(太5:42)——当然,对他人的给予需要量力而行;不过,耶稣的教导是显示如若以家人般的对待肢体,就要学习以对待家人的态度,成为肢体的支持和依靠。

时至今日,教会中的成员虽不再会像公元1世纪的肢体一般,将旅行布道的使徒们接到家中款待,但是“家人”的含义远不止寓居于一个屋檐下,更是教会群体中的肢体乐意成为彼此的支持和依靠,在他人有困难和需要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接受帮助的肢体也无需为人情所困——因为接受帮助的人,也是蒙召成为帮助他人的人。因此,在教会生活中通过彼此支持和依靠,肢体间建立属灵的信任和友谊,就是在群体生活中体现出“家人”的信仰内涵。

最新文章